摘要
为解决公交站点因需求集中而出现的排队问题,以排队原因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揭示了站点供给与公交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是造成公交排队的根本原因。建立了一种防止公交排队溢出的交叉口控制方法。首先,建立公交延误模型和站点停靠时间模型。然后,基于这两种模型和信号方案,建立了公交溢出判断模型和公交准点判断模型。最后,将这些模型应用到控制方案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公交防溢出方法,实现交叉口公交防溢出功能和公交优先控制。利用VISSIM软件对该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能够有效防止公交排队溢出进入交叉口。
在城市道路中,公交运行主要的目标之一是服务水平最大化。然而,受公交车辆、线路、交叉口以及停靠站点等因素影响,公交车辆运行中总是会出现多种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公交站点供需失衡问题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其他问题。公交站点作为影响公交运行的关键因
站点公交排队溢出主要是由于站点服务能力在长时间内无法满足公交需求导致公交排队累积而引起的。鉴于公交优先在应对和治理站点公交排队方面并不能控制站点公交需求,反而会增加站点排队导致公交排队溢出,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控制方法,减少交叉口处公交集中进站需求,并对因公交排队溢出而导致交通运行瘫痪问题进行防治。
本文提出了一种交叉口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针对交叉口远端公交停靠站,通过站点停靠车辆的等待时间和信号灯时长,来判站点排队是否会出现溢出;兼顾公交运行可靠性,在防溢出控制的基础上,该控制方法又实现了公交优先功能。通过仿真分析对本文所提出的交叉口防溢出控制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够很好的防治站点公交排队溢出问题,同时也能实现公交优先功能。
提出的控制方法主要是针对交叉口远端公交停靠站,该方法的控制目标是防止出现由于公交优先而导致的公交车辆排队溢出问题,同时提高公交车辆在公交优先交叉口的准点性。控制逻辑主要分为两部分,如

图1 公交优先防溢出控制流程
Fig.1 Flowchart of bus priority control with spillback avoidance
从
判断公交车辆溢出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公交车辆的等待时间大于剩余绿灯时间,用数学公式表示见

图2 公交车辆溢出示意图
Fig.2 Illustration of bus spillbacks
(1) |
(2) |
(3) |
式中:为第i辆车等待进站的排队延误,计算见
优先生成模块主要是判断到达交叉口的公交车是否需要提出优先申请。公交车辆的不准点主要是由于车辆延误导致的,主要是交叉口延误和站点延误。
交叉口红灯延误模型:交叉口处检测器检测到公交车辆到达,根据公交车车速可以计算出公交车辆到达交叉口的时间,然后结合信号配时可以得到车辆到达交叉口时所需要等待的红灯时长。如果公交车辆到达交叉口时前面没有车辆排队,公交车在交叉口处的延误是红灯等待时间可以使用
(4) |
式中,c为交叉口信号灯信号周期时长;为第i辆公交车到达检测器位置时信号灯所处时刻;为公交车辆从检测器到停止线所需要的行程时间;
为前面排队车辆数;为平均排队时间,;为公交车身长度;为公交行驶速度;为取余数。

图3 交叉口公交红灯延误计算流程
Fig.3 Calculation of bus delay at red lights at the intersection
站点延误模型:公交高峰时段会有大量公交车进站,由于站点的通行能力或进站规则的影响,车辆往往需要排队等待空泊位,这种排队延误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公交车辆的准点性,严重可能会造成串车。使用
(5) |
式中:为第i辆车等待进站的排队延误;为与N和有关的系数;为第i辆车前面的排队车辆数();为公交站停靠泊位数;:车辆平均停靠时间。
系数是与泊位数和公交服务时间的变化程度有关,理想条件下公交车辆稳定运行,系数可以设置为1。高峰期公交车辆以辆车为组团进入停靠站,因此第i辆公交车需要等待的车辆数可以通过
(6) |
需要设定公交车辆交叉口红灯延误和站点排队延误的阈值,作为控制逻辑发出优先申请的控制条件。
(7) |
式中:为公交优先申请标志,赋值1表示公交晚点需要优先,0表示不需要优先;为公交延误阈值,一般不超过公交发车间隔以防止串车。
本文所研究的控制方法中对交叉口公交控制提供有4种控制方案,分别为正常执行(E),红灯早断(R),绿灯延长(G)和绿灯切换(C)。
溢出情况下,控制策略选择模型见
(8) |
(9) |
式中:O=1表示产生溢出,O=0表示没有溢出。
为了验证所提控制方法的运行效果,使用VISSIM 4.30-01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其中信号控制方案通过可视化编程工具VisVAP 2.14来完成。
交叉口为十字交叉口,东西方向为双向八车道,南北方向为双向四车道,交叉口形状见

图4 仿真实验中交叉口示意(单位:m)
Fig.4 Illustration of the intersection in simulation experiments(Unit:m)
仿真中交叉口采用三相位配时方案,分别为东西方向直行,东西方向左转和南北方向3个相位,如

图5 交叉口相位相序方案
Fig.5 Phase sequence at the intersection
对比分析定周期控制、优先控制和防溢出控制三种方式下,公交车辆在站点和交叉口的排队情况,数据比较见

图6 不同控制方式下公交平均排队情况
Fig.6 Average bus queues with different control modes
以10 min为周期统计1h内站点和交叉口处公交车排队情况见

图7 各周期下交叉口和站点排队情况
Fig.7 Queues at the intersection and the bus stop in cycles

图8 公交车辆到站和离站时间分布图
Fig.8 Bus arrival and departure times
从

图9 不同控制方式下公交延误
Fig.9 Bus delays with different control modes

图10 不同控制方式下社会车辆延误
Fig.10 Social vehicle delays with different control modes
针对公交车辆进站排队溢出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方法。不同于传统的优先控制方式,该方法在固定周期信号配时的背景下,以溢出为限制条件,以准点为优先条件,既可以防止交叉口出现公交排队溢出,也可以提供定周期控制和公交优先控制。同时,针对不同的优先方案,可以通过信号补偿机制回归到背景定周期方案。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包括:
(1)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站点排队溢出问题,防止公交集中进站超过站点服务能力。
(2)该方法能够提供定周期信号控制和公交优先控制,同时防止公交车辆排队溢出。由于其灵活性,该控制方法可以很好地部署在有多种控制需求的交叉口。
(3)与传统公交优先信号控制方案相比,该方法能够提高公交准点性,同时也能提高公交运行效率。
(4)该方法控制下的交叉口能在保障公交运行效率的前提下显著降低小汽车延误。
但是由于公交运行中会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本文并没有对交叉口和站点以外的影响因素及控制优化方法进行研究。本文提出的控制方法仅面向交叉口远端公交停靠站,且在仿真中仅使用了一个典型的十字交叉口,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验证本文所提模型对于更多交叉口渠化、公交站点位置形式等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秦思. 多线路公交停靠站选型及站点优化技术研究[D]. 西安:长安大学, 2018. [百度学术]
QIN S. Study on the selection of types of bus stops and site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for multi-line bus stops [D]. Xi’an: Chang’an University, 2018. [百度学术]
CASEY R F, LABELL L N, PRENSKY S P, et al. Advanced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he state of the art[R]. Cambridge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1991. [百度学术]
HERNANDEZ D, MUNOZ J C, GIESEN R, et al. Analysis of real-time control strategies in a corridor with multiple bus service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2015, 78:83. [百度学术]
BERREBI S J, CRUDDEN S Ó , WATKINS K E. Translating research to practice: Implementing real-time control on high-frequency transit route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 Practice, 2018, 111:213. [百度学术]
邵俊, 杨晓光, 史春华. 部分锯齿形公交优先进口道的交通设计与分析[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9(10):1175. [百度学术]
SHAO Jun, YANG Xiaoguang, SHI Chunhua. Signal design and analysis on partial indented bus priority approach [J].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1, 29(10):1175. [百度学术]
付晶燕, 赵靖.基于车均延误的快速公交停靠站布设位置[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2(11):1676. [百度学术]
FU Jingyan, ZHAO Jing. Optimal layout of bus rapid transit stops at intersections based on delay analysis [J].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4, 42(11):1676. [百度学术]
JIANG X K, YANG X G. Regression-based models for bus dwell time [C]//17th International IEEE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Qingdao:IEEE, 2014: 2858-2863.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