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污染土壤高压旋喷修复药剂迁移影响因素的 透明土试验  PDF

  • 武亚军 1
  • 韩亚东 1
  • 唐欣 1
  • 陈敏 2
  • 陈天慧 2
1. 上海大学 土木工程系, 上海 200444; 2. 上海市岩土工程检测中心, 上海 200444

中图分类号: X53

最近更新:2020-09-16

DOI:10.11908/j.issn.0253-374x.19338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基于透明土材料和Matlab图像处理技术,开展了高压旋喷修复药剂迁移透明土模型试验研究,实现了非嵌入式可视化地获得药剂的迁移过程。通过开展不同渗透压力差、粒径分布、孔隙比等情况下的药剂迁移试验,探究了不同因素下的迁移特性,并从药剂迁移速率和分布面积两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药剂迁移速率随大粒径颗粒含量、孔隙比、渗透压力差的减小而降低,并呈二次函数关系;药剂分布面积随时间不断增大,发展阶段可分为快速增长阶段和缓慢增长阶段。

近年来,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全国土壤污染总超标率已达16.1%[

1],对土壤污染进行防治及修复工作刻不容缓。依据注药方式不同,常用的原位修复技术分为直压式注药法、注射井法和高压旋喷注药法[2]。其中,高压旋喷注药法以适用土层范围广、成本低、修复深度大、施工效率高等突出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然而,目前对于修复药剂的迁移扩散规律尚不明确,因此针对修复药剂迁移特性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随着高压旋喷注药法的广泛应用,国内外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刘松[

3]、唐小龙[4]的研究表明,高压旋喷注药法对土壤结构扰动剧烈,适用于渗透性较小的黏性土壤。高压旋喷注药技术应用于上海黏性较高的污染土壤时,可弥补传统注药方式存在的治理周期长、修复效果不理想等缺[5]。由于修复药剂也相当于一种溶质,因此借鉴污染物的研究方法对修复药剂的迁移规律进行研究。Guerrero[6]研究污染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扩散问题,并求得空间上的一维线性变系数对流扩散方程的解析解。郑顺安[7]研究了铅、镉、铜、汞在七种典型农田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迁移积累等特性,结果表明土壤对Cu的吸附性能是决定其迁移性能的重要因素。王亚平[8]开展了等温条件下土柱淋滤试验,得到铬、铅、汞三种重金属离子在土壤中的穿透能力表现为Hg2+> Cd2+> Pb2+,三种不同质地的土壤对离子迁移的能力都表现为大同土壤>临汾土壤>太原土壤。Fox[9]等的研究认为,扩散和固结引起的对流作用对溶质迁移有重要影响。林青[10]用耦合Freundlich吸附的单点模型(OSM)模拟了镉在粉壤、壤砂中的迁移过程,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对镉运移的阻滞能力不同。商建[11]用Freundlich方程、对流‒弥散方程、确定性模型对镉在土中的迁移吸附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pH值和有机质的影响。然而,常规的迁移模型试验,只能得到有限的离散点浓度,获取的数据不连续,并且取样过程中对土样产生扰动。因此,寻求一种更加直观的、非侵入式的研究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透明土材料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采用物理力学性质与天然土体相近的透明材料来模拟天然土,开展土体内部可视化模型试验研究逐渐成为一种趋[

12]。Iskander[13]、Liu[14]、宫全美[15]采用无定形二氧化硅和与其折射率相匹配的孔隙液体制配出透明土,发现其岩土工程性质与黏土相似。White[16]将粒子图像测速法(PIV) 运用在半模桩沉桩效应的半模试验上,测定了沉桩过程的位移场。孔纲强[17]开展了透明土材料电渗模型试验, 探讨了孔隙流体种类对透明土内部渗流场的影响规律。Lo[18]应用三种不同类型的水族珠及染色流体,实现了观察多相流动输送过程的可行性。姜海波[19]利用二氧化硅和白油溶液配置的透明软黏土,研究了土桩形成机理。牟天瑜[20]的研究表明,通过浓度‒灰度的相互转换,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污染物迁移情况。

将透明土材料应用于污染土修复药剂迁移的模型试验,结合Matlab图像处理技术,探寻一种简便性、无损性的药剂迁移规律研究方法,并初步探究药剂迁移的影响因素。

1 试验材料及其物理力学指标

试验选用无定形硅粉作为透明黏土骨料,矿物油溶液(白油和正十二烷)作为孔隙流体。试验材料如图1所示。红色油溶性染料(易溶于油,化学性质稳定)作为示踪剂。

图1 试验材料

Fig. 1 Experiment materials

1.1 光学透明性分析

透明土的透明性是影响模型试验的重要因素。当孔隙液体和硅粉折射率相同时,试样的透明度最高。采用BM‒2WAJ 型阿贝折射仪测定孔隙液体的折射率,在室温下基于Black[

21]提出的调制解调函数(MTF) 测定不同折射率下透明土的透明度,计算式如下所示:

αMTF=(Imax(I)-Imin(I))/(Imax(I)+Imin(I))(Imax(O)-Imin(O))/(Imax(O)+Imin(O)) (1)

式中:Imax(I)Imin(I)分别为透明土试样中像素强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Imax OImin O分别为空气中像素强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αMTF越接近1,表示试样的透明性越好。透明土的光学透明性如图2所示。测试结果表明,当折射率为1.448时透明度最好,在该折射率下更有利于观察示踪剂的迁移情况,因此选用1.448折射率下的透明土试样进行下一阶段试验。

图2 光学透明性比较

Fig. 2 Comparison of transparency

1.2 颗粒分析特性

选择不同粒径硅粉颗粒配置的透明土试样进行颗粒分析试验,并同上海闵行区②1层黏[

22]比较,颗粒分析试验曲线如图3所示。结果表明,级配1试样以黏粒为主,含量达到58.2%,级配2、级配3试样以粉粒为主,粉粒含量均超过50%,分别达到62.5%、65.8%。其中,级配2试样与上海②1层黏土在颗粒粒径方面最为相近,也表明所配制的透明土在粒径级配方面具备模拟黏性土的可行性。因此,选择级配2试样研究不同孔隙比、不同渗透压力差边界条件下的示踪剂迁移情况。

图3 颗粒级配曲线

Fig. 3 Gradation curves of particles

1.3 固结压缩特性

对上述三种级配试样进行固结试验,探究透明土的压缩特性,得到透明试样的孔隙比e随固结压力p的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结果表明,e‒lg p压缩曲线与常规黏性土相似,近似为线性关系。级配1试样初始孔隙比明显大于级配2、级配3试样,在相同固结压力下,级配1试样孔隙比变化范围最大。通过曲线计算相应压缩性指标,如表1所示。三种级配试样的压缩系数分布在0.6~1.8 MPa-1范围内,均属高压缩性“土”。

图4 透明土的elgp 曲线

Fig. 4 e-lgp curves of transparent soil

表1 物理力学指标
Tab. 1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土样类型比重压缩系数/MPa-1压缩模量/MPa
级配1 2.00 1.73 1.04
级配2 1.98 1.25 1.81
级配3 2.01 0.68 2.11

1.4 渗透特性

土体渗透性对溶质迁移有较大影响。利用渗透仪进行透明土样的渗透试验,探究三种级配试样在不同孔隙比下渗透性的变化。渗透系数k随孔隙比e的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结果表明,三种级配试样的e‒lg k发展趋势相似,渗透系数k均随孔隙比e减小而减小,呈明显的线性关系,并且在坐标系中离散性较小。在相同孔隙比下,级配1试样渗透系数最低,其次为级配2试样。这是因为级配1试样细颗粒含量较高,即黏粒含量增高,渗透系数有降低的趋势。级配3试样大颗粒含量较多,因而渗透性相对较高。透明土渗透系数在10-4~10-7 cm·s-1范围内变化,同淄博原状黏[

23] (10-4~10-6 cm·s-1) 相比渗透系数相差不大,可以用来模拟溶质迁移过程。

图5 渗透系数随孔隙比变化

Fig. 5 Variation of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with void ratio

由上述可知,尽管透明土的固结性质与天然黏土存在较大差异,但考虑到本试验探究修复药剂的迁移规律,利用透明土粒径和渗透性质与天然黏性土相似的特性,对药剂迁移规律进行定性研究是可行的。

2 修复药剂迁移模型试验

应用透明土材料探究修复药剂在饱和黏性土中的迁移规律,试验包含两部分内容:浓度‒灰度标定试验和不同边界条件下示踪剂迁移试验。选取不同渗透压力差、不同颗粒级配、不同孔隙比等边界条件,进行示踪剂迁移试验。

2.1 试样制备

透明土试样制备主要包括试样准备、试样压制、真空饱和三个步骤。称量所需的不同粒径下的二氧化硅颗粒放入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直至均匀,并将拌均匀的硅粉颗粒放入迁移装置;将装好试样的迁移装置放入制样器内,置于液压千斤顶下压制,得到所需的干试样;将压制好的试样置于装有折射率为1.448混合油溶液的真空饱和装置中真空饱和,饱和过程一般需要历时8~12 h。

2.2 迁移试验装置

试验中所用仪器与设备主要包括马氏瓶、数码相机、迁移装置、背景灯、计算机等,模型试验装置如图6a和6b所示。马氏瓶提供稳定“水头”,通过改变高度可控制不同的渗透压力差。通过背景灯获得均匀稳定的光源,试样拍摄时关闭窗帘,减小其他光源的干扰。示踪剂迁移过程由佳能60D相机记录,通过计算机控制相机可获得示踪剂迁移过程中的一系列图像。渗透装置中放置透明土样的土样盒由有机玻璃制成,可制得高40 mm、直径62 mm的透明土试样。

图6 模型试验装置

Fig. 6 Model test devices

取1 000 mg红色油溶性染料置于1 L孔隙溶液中,充分搅拌配制1 000 mg·L-1的示踪剂溶液。透明土试样制备好后,把经过示踪剂溶液浸泡过的滤纸置于试样顶部,可使示踪剂均匀覆盖于试样顶部。

2.3 浓度场的测量与标定

将压制好的试样放入配置好的已知浓度(选取0、3、30、70、100、300、700、1 000 mg·L-1)的示踪剂溶液内真空饱和,得到不同浓度下的饱和试样。试样取出后,通过数码相机拍摄不同浓度下试样的图像,借助Matlab软件平台对采集到的浓度图去噪声,进行灰度化处理。浓度越大,颜色越深,与之对应的灰度值越小。相应的浓度‒灰度关系曲线如图7所示。

图7 浓度灰度关系

Fig. 7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ntration and gray

绘制出灰度和浓度散点图后,得到拟合曲线对应的浓度‒灰度公式,如下所示:

C=1 050 000 0000 000 000G6.87+9 390 000 000 000-0.8 (2)

式中:G表示图像的灰度值;C表示浓度值。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依照上述步骤制得饱和透明土试样,进行不同边界条件下示踪剂迁移试验。通过数码相机得到不同边界条件下示踪剂迁移过程中的一系列图像,然后采用Matlab软件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处理,可获得不同边界条件、不同时刻的浓度等值线图。提取迁移过程中示踪剂底部平均位移,可得到示踪剂位移与时间关系曲线;提取不同时刻示踪剂覆盖面积,可得到示踪剂分布面积与时间关系曲线。

3.1 不同渗透压力差下示踪剂迁移

进行“水头”高度为1.0、1.5、2.0 m下的示踪剂迁移试验,对应的渗透压力差分别为7.5、11.3 、15.0 kPa。对Matlab图像处理得到的不同时刻示踪剂浓度等值线图进行分析,示踪剂的位移以示踪剂覆盖区域最底部点的纵坐标为准,为减小误差,选取竖向间隔相同10个点的平均值绘制位移曲线,如图8所示。从图8可以看出,渗透压力差为15.0 kPa时,迁移速率最快。随着顶部“水头”压力的减小,示踪剂的迁移速率也随之减小,示踪剂迁移方式呈现为整体下沉式迁移。三种压力边界条件下示踪剂位移曲线均为二次函数,随着时间的增长迁移距离也不断增长,但迁移速率呈减缓的趋势。

图8 不同渗透压力差下示踪剂位移

Fig. 8 Tracer transport at different osmotic pressure differences

图9为不同渗透压力差下示踪剂分布面积。从图9可以看出,分布面积曲线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快速增长阶段,从示踪剂开始迁移至离开“土层”表面,表现为分布面积快速增长,此阶段示踪剂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最终分布面积的60%以上;第二阶段为平稳增长阶段,主要是示踪剂在土层内部的迁移,表现为分布面积缓慢增长,增长速率逐渐降低,这一阶段示踪剂迁移以对流为主要影响因素,最终随着渗透压力差的增大,分布面积也随之增大。这主要是由于渗透压力差越大,土体内部的对流越强,示踪剂分布区域越广。

图9 不同渗透压力差下示踪剂分布面积

Fig. 9 Tracer distribution area at different osmotic pressure differences

3.2 不同粒径级配下示踪剂迁移

选取上述三种粒径级配进行示踪剂迁移试验,图10为三种级配下示踪剂位移图。可以看出,级配3试样迁移速率最快,级配1试样最慢。这是由于级配1试样以黏粒为主,对流效应明显弱于级配2试样和级配3试样。虽然级配2和级配3试样在粒径级配上相差不大,但是在示踪剂迁移速率上表现出较大差异,级配3试样的迁移速率约为级配2试样的1.7倍。这是由于级配3试样含有较多的大颗粒,使得在相同孔隙比下级配3试样的对流效应大于级配2试样。图11为不同粒径级配下示踪剂分布面积。由图11可以看出,级配3试样示踪剂分布面积最大,级配1试样最小。这是因为大粒径颗粒含量越多,渗透性越好,在示踪剂迁移过程中溶质受到的阻碍作用越小,分布面积就越大。三种级配下,示踪剂分布面积在快速增长和缓慢增长阶段中的变化仍比较明显。

图10 不同颗粒级配下示踪剂位移

Fig. 10 Tracer transport at different particle gradations

图11 不同颗粒级配下示踪剂分布面积

Fig. 11 Tracer distribution area at different particle gradations

3.3 不同孔隙比下示踪剂迁移

为探究不同孔隙比对示踪剂迁移的影响,选取0.30、0.45、0.60三种孔隙比进行了迁移试验,得到的示踪剂位移曲线如图12所示。从图12可以看出,孔隙比越低,迁移速率越小,并且不同孔隙比下迁移速率差别较大。当孔隙比为0.60时,迁移速率几乎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图13为不同孔隙比下示踪剂分布面积。从图13可知,孔隙比越低,示踪剂迁移分布面积最小。这是因为孔隙越多,溶质迁移效果越明显,分布面积也就越大。当孔隙比超过0.45时,表现为覆盖面积增长速度基本一致,示踪剂分布面积在两个发展阶段的变化不再明显。

图12 不同孔隙比下示踪剂位移

Fig. 12 Tracer transport at different void ratios

图13 不同孔隙比下示踪剂分布面积

Fig. 13 Tracer distribution area at different void ratios

4 结论

(1) 基于透明土材料和Matlab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实现示踪剂迁移规律的非侵入式研究,与常规测试方法相比,可以直观、连续地获得示踪剂的实时迁移数据。

(2) 随着迁移的进行,示踪剂在竖直方向上整体下移,并且迁移速率不断减小,示踪剂位移与时间近似成二次函数关系。渗透压力差越高、孔隙比越大、大颗粒含量越高,示踪剂竖向迁移速率越大。

(3) 示踪剂迁移主要受对流和扩散的影响,孔隙比越大、大颗粒含量越高、渗透压力差越大时,相同时刻内示踪剂分布面积越大,反之越小;示踪剂分布面积随着时间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一为快速发展阶段,主要从示踪剂开始迁移至离开“土层”表面,表现为分布面积增速大,示踪剂分布面积的增长主要在此阶段完成;其二为“土体”内部迁移阶段,主要表现为分布面积缓慢增加,本阶段主要受对流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EB/OL]. [2019-04-17]. http://www.zhb.gov.cn/gkml/hbb/qt/201404/t20140417_270670.htm. [百度学术

Report on the national general survey of soil contamination[EB/OL]. [2019-04-17].http://www.zhb.gov.cn/gkml/hbb/qt/201404/t20140417_270670.htm. [百度学术

2

孙铁珩, 李培军, 周启星, . 土壤污染形成机理与修复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百度学术

SUN Tieheng, LI Peijun, ZHOU Qixing, et al. Mechanism and repair technology of soil pollution[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5. [百度学术

3

刘松玉. 污染场地测试评价与处理技术[J]. 岩土工程学报, 2018, 40(1): 1. [百度学术

LIU Songyu.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and remediation for industrial contaminated site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8, 40(1): 1. [百度学术

4

唐小龙, 吴俊锋, 王文超, . 有机污染土壤原位化学氧化药剂投加方式的综述[J]. 化工环保, 2015, 35(4): 376. [百度学术

TANG Xiaolong, WU Junfeng, WANG Wenchao, et al. A review of in-situ chemical oxidation injection method for organic contaminated soil[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Chemical Industry, 2015, 35(4): 376. [百度学术

5

宛召.高压旋喷工艺在上海某污染场地修复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7. [百度学术

WAN Zhao.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high pressure jet grouting technology in the remediation of a contaminated site in Shanghai[D].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2017. [百度学术

6

GUERRERO J S P,SKAGGS T HAnalytical solution for one-dimensional advection-dispersion transport equation with distance-dependent coefficients[J].Journal of Hydrology, 2010, 390(1/2): 57. [百度学术

7

郑顺安,李仪,普锦成,.污水灌溉条件下Cu在农田土壤中的运移及其模拟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1, 37(3): 343. [百度学术

ZHENG Shun’an, LI Yi, PU Jincheng, et al. Evaluating transport of Cu in agricultural soils under sewage irrigation[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ulture. & Life Sciences, 2011, 37(3): 343. [百度学术

8

王亚平, 王岚, 许春雪, . 土壤中Cd、Pb、Hg离子的地球化学行为模拟实验[J]. 地质通报, 2009, 28(5): 659. [百度学术

WANG Yaping, WANG Lan, XU Chunxue, et 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on the geochemical behavior of cadmium, lead and mercury ions in the soil[J].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09, 28(5): 659. [百度学术

9

FOX P J, LEE J, LENHART J J. Coupled consolidation and contaminant transport in compressible porous med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2011, 2(2): 113. [百度学术

10

林青,徐绍辉,王凯丽. 不同质地土壤中镉运移的数值模拟与预测[J]. 土壤学报, 2013, 50(3): 478. [百度学术

LIN Qing, XU Shaohui, WANG Kaili.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of cadmium transport in soils with different textures [J].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13, 50(3): 478. [百度学术

11

商建英. 镉在土壤中吸附特性的研究及运移动态的数值模拟[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百度学术

SHANG Jianying. Study on adsor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admium transort in soils[D].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3. [百度学术

12

隋旺华,高岳.透明土实验技术现状与展望[J].煤炭学报,2011,36(4):577. [百度学术

SUI Wanghua, GAO Yue. Status and prospect of transparent soil experimental technique[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11, 36(4): 577. [百度学术

13

ISKANDER M, LIU J, SADEKS S. Transparent amorphous silica to model clay[J].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2, 128(3): 262. [百度学术

14

LIU J, ISKANDER M. Modeling capacity of transparent soil[J].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2010, 47(4): 451. [百度学术

15

宫全美, 周俊宏, 周顺华,.透明土强度特性及模拟黏性土的可行性试验[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4(6): 854. [百度学术

GONG Quanmei, ZHOU Junhong, ZHOU Shunhua, et al. Strength property and feasibility test of transparent soil to model clayey soil[J].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6, 44(6): 854. [百度学术

16

WHITE D J, TAKE W A, BOLTON M D. Soil deformation measurement using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and photogrammetry[J]. Géotechnique, 2003, 53(7): 619. [百度学术

17

孔纲强,孙学谨,刘汉龙,.孔隙液体对透明土渗透特性影响对比试验[J].水利学报,2017,48(11):1303. [百度学术

KONG Gangqiang, SUN Xuejin, LIU Hanlonget al. Contrast experiments on permeability of transparent soil influenced by pore fluids[J]. 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17, 48(11): 1303. [百度学术

18

LO H, TABE K, ISKANDER M, et al. A transparent water-based polymer for simulating multiphase flow[J]. 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 2010, 33(1): 1. [百度学术

19

姜海波,武亚军,孔纲强,.超软土真空预压透明土模型试验及土桩形成机理[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20,52(2):33. [百度学术

JIANG Haibo, WU Yajun, KONG Gangqiang, et al. Transparent soil model test of vacuum preloading method on ultra-soft soil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oil pile[J].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20, 52(2): 33. [百度学术

20

牟天瑜, 武周虎, 周立俭, . Matlab 图像处理技术在水环境扩散实验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 25(5): 58. [百度学术

MU Tianyu, WU Zhouhu, ZHOU Lijian,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Matlab image processing technology in the research on diffusion experi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EMCC, 2015, 25(5): 58. [百度学术

21

BLACK J A, TAKE W A. Quantification of optical clarity of transparent soil using the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J].Geotechnical Testing Journal, 2015, 38(5): 588. [百度学术

22

刘德龙. 重金属镉在上海浅地层中的纵向迁移吸附试验及模拟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7. [百度学术

LIU Delong.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study on adsorption and migration of heavy metal cadmium in shallow strata of Shanghai [D].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2017. [百度学术

23

叶正强,李爱群, 杨国华,.黏性土的渗透规律性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1999(5):121. [百度学术

YE Zhengqiang, LI Aiqun, YANG Guohua, et al. Study of permeability for cohesive soil [J].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1999(5): 121.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