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同济大学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低速磁浮车辆为研究对象,研究非线性时变扰动下多点悬浮的控制算法设计及优化问题。建立多点悬浮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并基于交叉耦合控制算法对各个悬浮点的输出误差进行补偿。与单点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算法的比较结果表明,基于交叉耦合的反馈控制算法,能够克服以往基于假设完全解耦设计出的控制算法的不足,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和较强的鲁棒性。最后,通过试验验证负载扰动下交叉耦合反馈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自2003年上海高速磁浮示范线投入运营以来,日本、韩国和中国又先后建成了四条中低速磁浮应用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发和初期应用,磁浮交通正逐步进入推广应用阶段。磁浮列车以其独特的无接触悬浮运行特点,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车辆悬浮系统的性能是磁浮交通的关键指标,而这一性能指标最初的悬浮控制技术研究大多基于单点悬浮系统,仅仅关注悬浮的稳定性。然而,随着研究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应该更深入地分析悬浮系统在不同激励扰动下的动态响应品质、系统鲁棒性及抗干扰性等。Kim
基于非线性动力学方程搭建多点系统的悬浮模型,并设计负载扰动下多点悬浮控制算法。首先定义各悬浮点间的误差关系,然后基于交叉耦合控制算法对各悬浮点的输出误差进行补偿,最后针对负载扰动变化进行系统改进。基于Nyquist稳定性判据确定闭环系统的控制参数调节范围,从而在降低调试难度的情况下提高系统悬浮稳定性。
由磁浮列车悬浮系统结构可知,每列车厢的悬浮系统由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悬浮架构成,每个悬浮架由4个悬浮点构成,如图

图1 磁浮车辆结构侧视图
Fig. 1 Side view of maglev vehicle structure

图2 磁浮车辆悬浮架俯视简图
Fig. 2 Overlooking sketch of levitation frame of maglev vehicle
以同济大学低速磁浮试验车为例,假定悬浮系统可以进行完全解耦。为便于分析,将悬浮系统假定为单电磁铁控制系统,在忽略耦合作用的情况下进行系统建模。单电磁铁控制系统包括磁浮轨道、电磁铁模块、悬浮控制器、电涡流间隙传感器、斩波器等。单电磁铁控制系统如

图3 单电磁铁控制系统
Fig. 3 Single electromagnet control system
基于电流控制的悬浮电磁力可以描述为
(1) |
式中:是磁场能量密度;是体积的磁场能量;是真空磁导率;是主磁通;是悬浮间隙(未考虑时间变量)。
悬浮电磁铁的控制电压方程如下所示:
(2) |
式中:是间隙磁链;是磁阻;是线圈数。
基于牛顿定律,单点悬浮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可表示为
(3) |
式中:是重力加速度;是车体质量。
悬浮系统的非线性模型如下所
(4) |
式中:表示平衡点。
为分析低速磁浮车辆控制器的协调作用,将两侧8个电磁铁线圈假设为2个完全相等的4个电磁铁线圈并分别协同,如

图4 电磁铁线圈作用下的悬浮系统结构(单侧)
Fig. 4 Structure of levitation system under the action of electromagnet coils (one side)

图5 单侧线圈耦合模型
Fig. 5 Coupling model of one-side coil
根据运行要求,在悬浮精度允许的范围内作如下假设:
(1)对于四线圈耦合件而言,轨道具有无穷大的刚度系数,因此只对四线圈耦合件相对于轨道的运动关系进行分析。
(2)假定漏磁通现象和磁场边缘效应不存在,并且忽略铁芯和轨道磁阻。
(3)4个线圈排列均匀,质量分布均匀。
设单侧悬浮架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为,转动时产生的线位移为,期望间隙为ztar,线圈之间距离为,系统二系悬挂参数为、,悬浮模块(线圈组)相对于轨道的转角为,如

图6 单侧线圈作用下轨道变形和间隙变化示意图
Fig. 6 Schematic diagram of track deformation and air gap change under the action of one-side coil
假设很小时和与单侧线圈输出间隙的关系为
(5) |
式中:、分别为由传感器1和传感器3直接测得的间隙。、与单侧悬浮架运动坐标系中的位移、存在如下变换关系:
(6) |
将
(7) |
单侧电磁铁线圈电磁力的合力为4个线圈提供电磁力的叠加,计算式如下所示:
(8) |
式中:、、、分别为线圈1~4所提供的悬浮力。
质心平动的动力学方程可描述为
(9) |
单侧悬浮架绕质心转动的相关动力学方程可描述为
(10) |
式中:为转动惯量。定义转动等效质量,可将
(11) |
令转动力、垂向力,则单侧悬浮架运动坐标系中的运动特性可描述为
(12) |
悬浮力在单侧悬浮架运动坐标系与传感器坐标系下的变换关系为
(13) |
进而得到
(14) |
传感器坐标系下单侧悬浮架动力学方程可以描述为
(15) |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对单侧悬浮架进行整体分析,仅考虑2个控制回路悬浮间隙即可固定整体悬浮。由
根据以往磁浮车辆单电磁铁悬浮系统的相关研
(16) |
式中:为关于悬浮力变化量与悬浮电流变化量的变化系数;为关于悬浮力变化量与悬浮间隙变化量的变化系数;为不同线圈产生的悬浮力变化量;、为对应的电流变化量和间隙变化量。和可表示为
(17) |
电磁铁线圈运动方程与控制电压特性方程可以由下式得到:
(18) |
式中:为控制电压变化量;为稳定悬浮时电流变化量;为稳定悬浮时悬浮间隙变化量;为负载扰动力。
根据式(
(19) |
为简化方程书写,可以作如下假设:
(20) |
悬浮间隙误差、悬浮间隙误差变化速率以及悬浮电流偏差可以采用向量形式表示,即 。
结合
(21) |
式中:、分别为悬浮点1和悬浮点3所对应的控制增益;为系统输出。
对单侧悬浮架悬浮系统输入输出以传递函数的形式进行描述,如下所示:
(22) |
传递函数矩阵中的各个子传递函数如下所示:
(23) |
(24) |
式(
针对不同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见

图7 悬浮系统算法仿真流程
Fig. 7 Simulation flow chart of the algorithm for levitation system
该仿真平台共由以下六部分组成:
(1)基于动力学方程对车体进行基本约束,定义时只考虑垂向位移以及多电磁铁间位移输出不同步的垂向摆动,不考虑横向位移。
(2)对如
(3)选取单点悬浮状态方程所需状态变量或者多点悬浮协同输出下状态变量用以构造模型。
(4)基于Simulink设计相关控制算法,并进行相关参数调试。
(5)采集相关变量进行网络通信,构成闭环控制回路,并接出相关信号线以便系统调试。
(6)保存仿真计算结果,对于不同控制算法进行比较分析。
PID控制算法是最为经典且使用最为广泛的线性化控制方法,控制原理如

图8 PID控制原理框图
Fig. 8 Block diagram of PID control principle
采用PID控制时,如
(25) |
式中:为悬浮误差;为积分时间常数;为微分时间常数。令,可以得到的变化情况及取值范围,得到的取值范围为(2 500,6 000)。
对悬浮架单侧线圈的协同控制可看作是两端线圈为基础的双轴系统,交叉耦合控制可以实现在受到非线性时变扰动时的同步协调控制。
设2个线圈的控制参数以及机械参数保持一致,定义、为悬浮点1和悬浮点3各自悬浮系统的控制输入,采用悬浮间隙反馈、悬浮间隙变化速率反馈两方面构成的双环反馈系统。定义为频域内悬浮间隙同步误差,可以采用下式进行描述:
(26) |
式中:为交叉耦合加权系数;为耦合增益系数;、分别为悬浮点1和悬浮点3反馈系统的悬浮间隙跟踪误差;为交叉耦合增益。
在对悬浮架单侧协同引入悬浮间隙交叉耦合之后,控制律、在频域范围内可以表示为
(27) |
式中:、为单侧悬浮架两端各自对应的扰动量;为悬浮间隙反馈系数;为悬浮间隙变化速率反馈增益。
根据
(28) |
式中:是以悬浮间隙为输出变量的传递函数矩阵,其中为2个线圈各自对应的传递函数。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29) |
式中:为电流误差反馈增益。
从
为扰动作用于系统输出的传递函数矩阵,通过下式对各个子传递函数进行相关描述:
(30) |
(31) |
根据悬浮间隙闭环输出可以得到,在对系统采取交叉耦合控制策略进行协同输出时,对应的特征方程为
(32) |
在进行单点悬浮控制时,同样可以根据悬浮间隙以及不同反馈控制参数列出特征方程组,因此在进行悬浮架单侧输出协同控制时得到的
(33) |
在进行单点悬浮控制时,也可以根据悬浮间隙以及
(34) |
系统静悬浮时,在系统参数摄动及外载扰动的作用下,频域内各个线圈之间的悬浮误差可以表示为
(35) |
根据终值定理得到频域内稳定状态时的同步误差,如下所示:
(36) |
式中:表示频域内单侧悬浮架悬浮点1和悬浮点3之间的稳态同步协调误差。通过
在对磁浮列车悬浮系统进行PID算法仿真计算时,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线性传递函数模型。控制参数取5 000,。负载扰动力如

图9 负载扰动力
Fig. 9 Load disturbance force

图10 静浮状态下悬浮间隙输出
Fig. 10 Output of air gap in static floating state

图11 可变负载状态下悬浮间隙输出
Fig. 11 Output of air gap under variable load conditions
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当磁浮列车处于静浮状态时,PID控制算法下的悬浮状态非常平稳,并且静态误差很小,大约为0.01 mm。然而,磁浮列车在运行过程中负载变化不可避免。可变负载状态下悬浮间隙接近±1 mm,这表明PID控制算法对干扰较为敏感,系统鲁棒性不强,在多点系统中难以保持悬浮间隙输出的一致性。
为了对交叉耦合控制律在低速磁浮车辆多线圈协同输出中的效果进行验证,同样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搭建控制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为了与PID控制算法在负载变化激励影响下的控制性能进行对比,分别对悬浮点1施加不同干扰,并在交叉耦合增益作用下描述4个电磁铁线圈的相互协同效果。
从

图12 阶跃扰动下不同交叉耦合增益的多线圈悬浮间隙响应
Fig. 12 Response of multi-coil air gap with different cross-coupling gains under step disturbance
从

图13 方波扰动下不同交叉耦合增益的多线圈悬浮间隙响应
Fig. 13 Response of multi-coil air gap with different cross-coupling gains under square wave disturbance
以同济大学磁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低速磁浮试验车为例进行悬浮系统仿真,试验车的车轨耦合系统如

图14 车轨耦合系统
Fig. 14 Vehicle-rail coupling system
通过冲击力干扰响应,比较多点悬浮系统交叉耦合控制算法的协同控制与独立控制的性能指标。试验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采用2个悬浮点独立控制而没有施加交叉耦合控制算法的悬浮控制策略,第二步采用加入交叉耦合控制算法的协同控制策略。试验结果如图

图15 悬浮间隙响应(未施加协同作用)
Fig. 15 Levitation air gap response (no synergistic effect)

图16 电流响应(未施加协同作用)
Fig. 16 Current response (no synergistic effect)

图17 悬浮间隙响应(协同作用)
Fig. 17 Levitation air gap response (synergistic effect)

图18 电流响应(协同作用)
Fig. 18 Current response (synergistic effect)
从图
以单点悬浮模型为基础构造了多点悬浮模型,并且通过求解多点系统中子传递函数来确定多点悬浮系统不同输出之间存在耦合。引入交叉耦合控制算法,基于特征方程求解系统稳定所需要的控制参数,并且给出了频域内的同步误差。不断调节交叉耦合增益,可以有效改善多点悬浮输出不一致的问题。交叉耦合增益使得悬浮点的输出强制同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从而改善悬浮系统稳定性。
参考文献
KIM H J, KIM C K, KWON S. Sliding mode control with disturbance estimator for maglev vehicle [C]//International Workshop and Conference on Photonics and Nanotechnology 2007. [S.l.]: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s and Photonics, 2007: 1-6. [百度学术]
AL-MUTHAIRI N F, ZRIBI M.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a magnetic levitation system[J].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2004, 2004(2): 93. [百度学术]
CHEN Chen, XU Junqi, JI Wen, et al. Sliding mode robust adaptive control of maglev vehicle’s nonlinear suspension system based on flexible track: design and experiment[J]. IEEE Access, 2019, 7: 41874. [百度学术]
陈琛, 徐俊起, 荣立军, 等. 轨道随机不平顺下磁浮车辆非线性动力学分析[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9, 19(4): 115. [百度学术]
CHEN Chen, XU Junqi, RONG Lijun, et al. Nonlinear dynamics analysis of maglev under random track irregularity [J].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19, 19(4): 115. [百度学术]
封伟. 钢板磁悬浮系统控制的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1998. [百度学术]
FENG Wei. Research on the control of magnetic levitation system of steel plate [M].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1998. [百度学术]
李奇南. 钢板磁悬浮系统控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0. [百度学术]
LI Qinan. Steel plate maglev system control [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10. [百度学术]
李奇南, 徐德鸿. 四电磁铁支撑钢板磁悬浮系统气隙交叉耦合控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0, 30(33):129. [百度学术]
LI Qinan, XU Dehong. Gap cross-coupling control for 4-electromagnet supported steel plate magnetic suspension system[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10, 30(33): 129. [百度学术]
张敏,马卫华,李铁,等. 线圈串接方式对悬浮控制性能的影响仿真[J]. 机械工程学报,2019,55(12):149. [百度学术]
ZHANG Min, MA Weihua, LI Tie, et al. Simul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coil connection mode on levitation control performance [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9,55 (12): 149. [百度学术]
韩建达, 谈大龙, 蒋新松. 直接驱动机器人关节加速度反馈解耦控制[J]. 自动化学报, 2000, 26(3):289. [百度学术]
HAN Jianda, TAN Dalong, JIANG Xinsong. Joint acceleration feedback control for direct-drive robot decoupling[J]. Journal of Automation, 2000, 26(3): 289. [百度学术]
赵希梅, 郭庆鼎. 数控机床多轴联动伺服电机的零相位自适应鲁棒交叉耦合控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28 (12): 129. [百度学术]
ZHAO Ximei, GUO Qingding. Zero phase adaptive robust cross coupling control for NC machine multiple linked servo motor[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8, 28(12): 129. [百度学术]
JAVAWANT B V, SINHA P K, WHEELER A R, et al. Development of l-ton magnetically suspended vehicle using controlled d.c. electromagnets[J]. Proceedi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Electrical Engingeers, 1976, 23(9):941. [百度学术]
TRUMPER L, OLSON M, SUBRAHMANYAN K. Linearizing control of magnetic suspension system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rol Systems Technology,1997,5(4):427. [百度学术]
屠旭永. 磁浮列车悬浮系统建模及悬浮控制策略的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06. [百度学术]
TU Xuyong. Modeling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maglev suspension system [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06. [百度学术]
丁新平. 磁悬浮列车悬浮控制系统研究[D]. 沈阳: 沈阳工业大学, 2004. [百度学术]
DING Xinping. Research on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 of maglev train [D]. Shenyang: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 [百度学术]
JALILI-KHARAAJOO M, TOUSI M M, BAGHERZADEH H, et al. Sliding mode control of voltage-controlled magnetic levitation systems[C]// IEEE Conference on Control Applications. [S.l.]:IEEE, 2003: 83-86. [百度学术]
张鼎. 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和非线性PID的数字式悬浮控制系统研究[D]. 长沙: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 [百度学术]
ZHANG Ding. Research on digital suspension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extended state observer and nonlinear PID [D]. Changsh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百度学术]
陈慧星, 李云钢, 常文森. 电磁‒永磁混合磁悬浮系统的悬浮刚度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28(27):148. [百度学术]
CHEN Huixing, LI Yungang, CHANG Wensen. Research on levitation stiffness of hybrid suspension system[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8, 28(27): 148. [百度学术]
曹建荣, 虞烈, 谢友柏. 磁悬浮电动机的状态反馈线性化控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1, 21(9):22. [百度学术]
CAO Jianrong, YU Lie, XIE Youbai. Dynamic feedback linearization control for induced-type bearingless motor [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1, 21(9): 22. [百度学术]
张维煜, 朱誯秋, 鞠金涛,等. 磁悬浮轴承研究现状及其发展[J]. 轴承, 2016(12): 56. [百度学术]
ZHANG Weiyu, ZHU Huanqiu, JU Jintao, et al.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magnetic bearings [J]. Bearing, 2016(12): 56. [百度学术]
孙友刚,李万莉,林国斌, 等. 低速磁浮列车悬浮系统动力学建模及非线性控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5(5):741. [百度学术]
SUN Yougang, LI Wanli, LIN Guobin, et al. Dynamic modeling and nonlinear control resaerch on magnetic suspension systems of low-speed maglev train [J].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7,45(5): 741.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