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尾气排放在隧道沥青路面表面形成油膜进而导致路面抗滑性能快速衰减的工程背景,探究了湿度-尾气共同作用下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的衰减规律及尾气油膜的形成机理。采用恒温恒湿养护箱及自制尾气处理系统对三种沥青混合料车辙板试件进行了不同湿度-尾气组合作用的模拟,并测试试件摆值用于表征试件的抗滑性能。除此之外,对有水(无水)尾气-沥青界面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用以探究尾气油膜形成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在相对干燥和完全潮湿条件下,随着尾气处理时间的增长三种沥青混合料试件摆值呈现线性下降趋势,完全潮湿条件下尾气处理1h后OGFC混合料抗滑性能衰减幅度较其余两种混合料低近30%,OGFC混合料具有优异的抗滑性,并且在湿度-尾气共同作用下还具有良好的抗滑耐久性。尾气油膜导致的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衰减难以自然消散且具有累积效应,是导致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快速衰减的主要原因。尾气油膜主要形成在尾气排放后冷却的过程中,水分子主要存在于尾气分子附近0~5Å范围内填充尾气分子间空隙,其自身较强的极性能够吸引尾气分子并有助于尾气在沥青分子表面的吸附。
关键词
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建设技术的不断进步,公路隧道的数量及通车总里程不断上升。城市内隧道尤其是越江隧道的建设显著提高了城市交通设施水平,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隧道内行车事故的发生率却远高于普通路段,其中,隧道路面抗滑性能不足是导致事故高发的重要因
研究发现,由于隧道内相对密封且湿度较高,隧道内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衰减明显快于隧道
综上所述,湿度及汽车尾气排放都是导致隧道内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异常衰减的重要因素,但目前针对湿度-尾气共同作用条件下薄层尾气油膜对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尾气油膜的形成机理也尚不清晰。因此,本研究采用室内试验手段模拟不同的湿度-尾气共同作用组合,以期探求湿度-尾气共同作用条件下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衰减规律。同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揭示尾气油膜形成的微观机理,为隧道内尾气油膜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根据实际隧道路面铺装使用的材料,选择70# SBS改性沥青作为沥青胶结料,其基本性能见
使用AC-13C、SMA-13、OGFC-13三种类型的沥青混合料,三种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分别为AC-13C(4.8%)、SMA-13(6.0%)、OGFC-13(5.2%),配合比如
采用上述材料及配合比制备沥青混合料,使用轮碾成型机成型AC-13C、SMA-13、OGFC-13 车辙板试件各5块,用于室内模拟试验。
恒温恒湿养护箱用于控制试验过程中的温、湿度条件,所有试验均在20℃温度下进行。采用自制的尾气处理系统在特定湿度条件下对试件进行不同时长的尾气处理,实现不同湿度-尾气共同作用组合的模拟。为了探究试件摆值的静置自然恢复情况,对上述湿度-尾气处理后的试件在室温条件下进行24h静置。对试件循环进行湿度-尾气作用模拟和静置恢复处理,用以模拟实际隧道中交通量随时间的变化。在上述各项处理完成后均会对试件进行摆值测试,用以表征试件的抗滑性能。除此之外,构建了有水、无水尾气与沥青分子的界面模型,并在25℃、60℃下分别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用于探究隧道内沥青路表尾气油膜形成的微观机理。
共模拟了相对干燥(相对湿度30%)、完全潮湿(相对湿度100%,有水露凝结在车辙板表面形成薄层水膜) 2种湿度条件,后文中出现的相对干燥和完全潮湿条件均代表上述两种条件。在两种湿度条件下,分别进行5个不同时长(0min,15min,30min,45min,60min)的尾气处理,也即共模拟10种湿度-尾气时长组合作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对车辙板试件进行1h温、湿度养护达到设定的温、湿度环境,后在此环境中使用尾气处理系统对试件进行尾气处理,从t=0时刻开始,每隔15min测量一次试件摆值。车辙板温、湿度条件控制及摆值测量如

图1 车辙板温、湿度条件控制及摆值测量
Fig.1 Humidity maintenance and BPN measurement of rut plates

图2 尾气处理系统
Fig.2 Tail gas treatment system
尾气处理系统示意图如
为了探究湿度或尾气对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是否能够自然恢复,选择完全潮湿条件,将三种混合料中仅进行湿度处理和进行湿度加60min尾气处理的试件分别放置在室内环境静置24h,并测量静置后的摆值。
由于隧道内交通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即交通量时变图通常呈马鞍形,上下午存在高
Materials Studio 软件用于构建有水(无水)尾气-沥青分子界面模型。沥青分子模型为Li & Greenfield提出的AAA-1沥青12分子模

图3 有水(无水)尾气-沥青界面模型
Fig.3 Interface model of water (anhydrous) tail gas and asphalt
将上述有水(无水)尾气-沥青界面模型分别在25℃、60℃条件下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采用COMPASS Ⅱ力场,NVT系综,模拟时长500ps,模型最终均达到稳定状态。60℃代表尾气从排气管排出时的温度,25℃为常温条件。
三种沥青混合料试件在不同湿度-尾气组合作用下的摆值如

图4 不同湿度-尾气组合下三种试件的摆值变化
Fig.4 Variation of BPN of three kinds of specimens under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humidity - tail gas combined action

图5 尾气处理不同时间后的车辙板试件
Fig.5 The rut plate specimen after different time long tail gas treatment
各试件摆值的静置恢复情况如

图6 一次循环后各试件摆值的恢复效果
Fig.6 Recovery of BPN of each specimen after one cycle treatment
为了更直观地表征多次循环作用后静置恢复的作用效果,定义恢复效果指标Rn用来表示进行n次循环时,静置处理24h对于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恢复的作用效果,具体定义为第n次“湿度-尾气处理+静置恢复”循环作用静置恢复24h后与静置恢复前的摆值差与初始摆值和进行n次“湿度+尾气”处理后试件摆值的差的比值,如
(1) |
式中:Rn表示进行n次循环后,静置处理24 h对于试件抗滑性能恢复的作用效果;A0表示各试件的初始摆值;Bn表示第n次循环时,“湿度+尾气”处理后试件的摆值;An表示第n次循环后,静置恢复24 h后试件的摆值。
三种沥青混合料试件4个循环过程中的摆值测定结果及静置恢复效果如

图7 循环作用后三种车辙板的抗滑性能
Fig.7 Skid-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three kinds of rut plates after cyclic treatment
Materials Studio 软件Forcite模块用于计算模拟完成后模型的能量,力场仍选用COMPASS Ⅱ力场,范德华能和静电能的求和法均采用Atom based方法,截至距离20Å。首先计算尾气-沥青分子界面模型总能量,然后通过分别删除尾气分子与沥青分子的方式计算得到单独沥青分子或尾气分子模型的能量,最后按照
(2) |
式中,Etotal为尾气-沥青分子系统的总势能;Ea为沥青分子的势能;Ee为尾气分子的势能;Einteraction为尾气与沥青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定义为二者组成系统的总势能与二者势能之和的差值;Ebinding为尾气与沥青分子间的结合能。

图8 不同条件下尾气与沥青分子间的结合能
Fig.8 Binding energy between tail gas and asphalt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根据
综上所述,在所设置的温度条件下,无水尾气模型与沥青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对温度变化并不敏感,但温度对有水尾气模型与沥青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较大。水的存在增大了尾气模型整体与沥青分子间的结合能,但具体作用机理尚不清晰。
为了进一步探究水分子对于尾气-沥青相互作用的影响机理,分别计算了有水尾气-沥青界面模型中水分子、尾气气体分子、沥青分子两两间的结合能,结果如

图9 有水尾气-沥青界面模型中各组分间的结合能
Fig.9 Binding energy of components in the model of water tail gas - asphalt interface
为进一步探究水分子对于尾气分子的吸引作用,分别计算了无水尾气模型中尾气分子、有水尾气模型中尾气分子以及有水尾气模型中水分子与尾气分子间的径向分布函数,用于描述各分子在空间中的分布状态,结果如

图10 各分子间的径向分布函数及分布情况
Fig.10 Rad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 and distribution among molecules
如前所述,随着温度的升高,有水尾气模型与沥青分子间的结合能显著降低,为了探明该现象出现的原因,计算了25℃、60℃时沥青分子表面有水尾气模型在Z方向上的浓度分布,如

图11 有水尾气模型在沥青分子表面Z方向上的浓度分布
Fig.11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of water tail gas model in Z direction of asphalt molecular surface
可以明显地看出,25℃时有水尾气模型整体更加靠近沥青分子,主要分布在5~15Å之间;60℃时有水尾气模型整体离沥青分子表面更远,主要分布在7.5~17.5Å之间。这表明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有水尾气模型中小分子的热运动更加剧烈,有远离沥青分子的趋势,因此温度较高时有水尾气模型与沥青分子间的结合能较低。由于尾气在刚刚排出时温度较高,此时尾气有向上扩散的趋势,并不容易吸附在沥青表面。但由于隧道内通风环境较差且湿度较高,在尾气降温的过程中,尾气分子会逐渐被水分子吸引并吸附在沥青路面表面形成尾气油膜。因此,改善隧道内通风环境使尾气及时排出隧道能够有效防止沥青路表尾气油膜的形成。
基于某过江隧道沥青路面摩擦系数出现异常衰减的工程背景,本研究采用试验室模拟手段对不同湿度-尾气组合作用下沥青混合料摩擦系数的衰减规律进行了研究。此外,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进一步探究了尾气油膜在沥青混合料表面形成的微观机理。基于本研究所设置的试验、模拟条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 三种沥青混合料中,OGFC混合料抗滑性能最优,并且对于湿度-尾气共同作用导致的试件抗滑性能衰减具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完全潮湿条件下尾气处理1h后,OGFC混合料试件抗滑性能衰减幅度比其余两种混合料低29%以上。
(2) 在相对干燥和完全潮湿条件下,尾气处理时间的增长都会导致沥青混合料摩擦系数线性下降,完全潮湿条件导致的试件摩擦系数下降在路面干燥后恢复效果能够达到78%及以上,而尾气处理导致的试件摩擦系数下降难以自然恢复,并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会出现累积效应,循环处理4次后静置恢复的作用效果不足18%。
(3) 水分子主要分布于各尾气分子0~5Å范围内填充尾气分子间空隙,通过自身较强的极性吸引尾气分子并与之构成稳定整体,进而借助其与沥青分子间强静电相互作用有效促进尾气分子吸附在沥青分子表面。
(4) 上述研究结论均为在仅考虑湿度、尾气作用条件下获得,无法完全表征实际沥青路面所处环境条件,因此后续将针对复杂环境条件下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的衰减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贡献声明
吴建涛:负责论文的整体思路与试验研究方法的指导,以及论文的审核。
马鑫源:负责部分试验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数据处理,论文的撰写与修改。
曹云刚:负责指导试验方案的制定以及论文的审核。
曹鹏飞:负责指导论文的撰写和修改。
陈俊:负责指导试验结果分析以及论文修改。
陈捷:负责实验设计和实施,参与数据处理。
参考文献
满新耀, 王强林, 吴迪. MRS在桂柳高速公路隧道路面防滑改造中的应用[J]. 中外公路, 2019, 39(4): 196. [百度学术]
MAN Xinyao, WANG Qianglin, Wu Di. Application of MRS in improving anti–skid property of tunnel pavement of GuiLiu highway[J]. Journal of China & Foreign Highway, 2019, 39(4): 196. [百度学术]
倪娜, 杨少伟, 潘兵宏, 等. 终南山公路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及预防措施研究[J]. 现代隧道技术, 2018, 55(4): 25. [百度学术]
NI Na, YANG Shaowei, PAN Binghong, et al. Traffic accident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the Zhongnanshan highway tunnel[J]. Modern Tunnelling Technology, 2018, 55(4): 25. [百度学术]
MATAEI B, ZAKERI H , ZAHEDI M , et al. Pavement friction and skid resistance measurement methods: a literature review[J]. Ope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6, 6(4): 537. [百度学术]
郭宏浩, 时小群. 越江盾构隧道沥青路面抗滑性能研究[J]. 建筑机械, 2020(11): 72. [百度学术]
GUO Honghao, SHI Xiaoqun. Study on anti sliding performance of asphalt pavement in river crossing shield tunnel[J]. Construction Machinery, 2020(11): 72. [百度学术]
尚婷, 唐伯明, 田诗涵. 山区高桥隧比隧道段路面抗滑性能分析[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 18(29): 239. [百度学术]
SHANG Ting, TANG Boming, TIAN Shihan. Analysis of pavement anti–sliding performance in tunnel section of mountain highway with high bridge–tunnel ratio[J].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2018, 18(29): 239. [百度学术]
蔡正森, 黄传武, 许新权, 等. 公路隧道不同纹理路面服役状况调查[J].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20, 37(3): 103. [百度学术]
CAI Zhengsen, HUANG Chuanwu, XU Xinquan, et al. Investigation on service status of different textured pavements in road tunnel[J].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20, 37(3): 103. [百度学术]
陈小兵, 王俊天, 刘晗, 等. 降雨对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和行车安全的影响(英文)[J].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19, 35(4): 482. [百度学术]
CHEN Xiaobing, WANG Juntian, LIU Han, et al. Influence of rainfall on skid resistance performance and driving safety conditions of asphalt pavements[J].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19, 35(4): 482. [百度学术]
闫梦华, 何欢, 周围, 等. 水环境下常用沥青路面的摩擦试验研究[J]. 中外公路, 2018, 38(3): 74. [百度学术]
YAN Menghua, HE Huan, ZHOU Wei, et al. Friction testing study on the conventional asphalt pavements under the water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China & Foreign Highway, 2018, 38(3): 74. [百度学术]
肖鹏飞, 韩森. 环境因素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J]. 公路, 2012(7): 246. [百度学术]
XIAO Pengfei, HAN Se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anti–skid performance of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J]. Highway, 2012(7): 246. [百度学术]
曹平. 表面形貌与污染物对沥青路面抗滑性能影响的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009. [百度学术]
CAO Ping. Study on effects of texture and contaminants to skid resistance of asphalt pavements[D]. Schoo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9. [百度学术]
曹晓峰, 李浩, 李善强, 等. 柴油泄漏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长期影响研究[J]. 公路, 2016, 61(5): 194. [百度学术]
CAO Xiaofeng, LI Hao, LI Shanqiang, et al. Research on the long–term impact of diesel leak on asphalt concrete pavement[J]. Highway, 2016, 61(5): 194. [百度学术]
莫梓伟, 邵敏, 陆思华. 中国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源成分谱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学报, 2014, 34(9): 2179. [百度学术]
MO Ziwei, SHAO Min, LU Sihua. Review on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source profiles measured in China[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14, 34(9): 2179. [百度学术]
杨玉冬, 邓润飞, 徐逸昊. 江苏省过江交通出行OD调查与交通特征研究[J]. 公路, 2019, 64(10): 194. [百度学术]
YANG Yudong, DENG Runfei, XU Yihao. Research on OD investigation and features of transportation across rivers in jiangsu province[J]. Highway, 2019, 64(10): 194. [百度学术]
LI D D, GREENFIELD M L.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improved model asphalt systems for molecular simulations[J]. Fuel, 2014, 115(July): 347.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