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52(2):303-312.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2367
摘要:滨海湿地是“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述了长江口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及含量、碳汇速率、有机碳横向输入输出通量及量化方法、有机碳循环定量分析模型以及有机碳储量和组分对不同影响因素所做出的动态响应规律,发现在土壤有机碳水平空间分布上,崇西湿地>崇明东滩>九段沙>南汇潮滩;有机碳通量和浓度变化主要受到植物生物量和结构、水和土壤的理化性质、陆源输入和潮汐动力、间隙水交换以及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应加强长江口湿地土壤碳库和有机碳输运通量统一观测,准确量化各主要因素对有机碳的贡献,这对研究盐沼湿地的碳循环机理和碳汇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024, 52(5):788-795.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2339
摘要:近几年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在世界各地的水体、土壤中被频繁检出,其在环境中大量扩散和增殖十分容易导致微生物获得抗生素抗性,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数据,介绍了ARGs在城市饮水系统中污染现状,描述了其赋存特征,发现在国内外城市饮水系统中ARGs的数量不容小觑,数量最高可达1.38×105 copies·ml-1。其次对城市饮水系统中常用工艺对ARGs的赋存与传播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发现城市常用水处理工艺对ARGs的灭杀效果差,甚至对其富集和繁殖往往起着促进作用;在不同的环境影响因素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是影响ARGs的主要驱动力,其次是重金属。最后提出ARGs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健康威胁以及现有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的局限性,并对未来ARGs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2023, 51(3):452-461.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1316
摘要: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估了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可持续创新效率,进而通过Tobit回归研究了中国区域可持续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可持续创新效率整体偏低,但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区域间的效率值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各因素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创新效率影响的显著性差异较大,体现了不同区域创新系统的异质性。
2023, 51(11):1667-1672.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3275
摘要:近年来石油基聚酯材料的大规模生产与应用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能源及环境问题,以生物质资源为原料制备生物基聚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PEF)已成为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广泛应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石油基塑料相比,PEF不仅具有相近的物理性能,而且在气体阻隔性能上的优势更为明显,被认为是有望代替PET的大宗聚酯新品种。文中重点综述了PEF的合成方法研究,总结了催化剂、聚合条件及原料来源对PEF颜色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规律,并展望了PEF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2022, 50(10):1523-1530.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1038
摘要:利用Moran’s I指数对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创新产出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索不同因素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创新产出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特征,江苏、浙江、上海3个省级行政区已成为典型的区域创新“热点”,并对周边区域形成辐射效应;R&D人员全时当量、R&D投入强度、每十万人中高校在校人数以及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在不同区域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2020, 48(8):1169-1178.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0161
摘要:从电子传递机制、微生物活动和影响因子等角度出发,综述铁对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价态的铁作为电子受体或电子供体生成厌氧氨氧化底物促进反应,且产生铁氨氧化(Feammox)、硝酸盐依赖型亚铁氧化反应(nitrate-dependent ferrous iron oxidation, NAFO)等不同反应。同时铁元素对厌氧氨氧化过程中功能微生物富集、血红素含量提升及颗粒化过程均有促进作用,从而明显提升对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处理效果。并总结了最佳的铁投加状态,铁元素加强厌氧氨氧化过程中的最适温度、pH值,为后续的铁元素加强厌氧氨氧化过程的研究提供参考。
2019, 47(09):1302-1309.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019.09.010
摘要:为提高高速公路路面小修保养费用决策水平,采用阶层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小修保养费用影响因素量化研究.通过定性分析将影响因素界定为地区因素、通车年限、特大桥梁比例、长与特长隧道比例和交通因素,其中交通因素分为5种情况;通过对变量进行预处理,基于16条高速公路的历史数据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地区变量的条件下,各区组对模型的整体解释力均较显著,其中通车年限的增量解释力和在各区组的统计意义最为显著;同等条件下特大桥比例的标准化回归系数(β系数)远大于长与特长隧道比例的β系数,AADT(annual average daily traffic)和重车流量区组的β系数较其他交通因素区组的数值大.因此,路面资产小修保养费用受到地区因素、通车年限、大于1 000 m的桥梁比例、AADT和重车流量的影响.
2019, 47(11):1648-1655.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019.11.015
摘要:采用情景分析法,搭建了城市轨道交通车网仿真模型,对发车间隔、上下行发车时间差、载客量、行车密度、路况地理状态等因素对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率及牵引变电站牵引能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给出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率较低的工况仿真,分析了站点列车制动电阻开启次数、低电压出现次数与该站点再生制动能量的利用以及电能质量间的作用关系.以上海地铁线路运营时段的发车间隔为例,运用仿真方法,探讨了地面储能系统容量配置与城市轨道交通发车间隔的取值控制策略.研究成果可为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提供理论指导.
2018, 46(05):0701-0708.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018.05.019
摘要:聚焦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中的专利密集型产业,从行业中类层面测度国内产业专利密度,分析专业密集型产业经济贡献,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人力资源、资金投入、研发活动三方面对专利密集型产业中专利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相互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经济贡献呈现“单点突出,普遍薄弱”的局面;人力资本是核心影响因素,其次是研发活动和资金投入.最后,提出应从优化产业结构的视角调整投入并有所侧重的结论.
2018, 46(07):0996.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018.07.020
摘要:针对基础设施可持续性影响因素复杂,传统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难以客观评估基础设施可持续性影响因素的权重,构建了基于关联度的多属性群决策模型,引入综合权重修正矩阵,从信息偏差、一致性和信息熵三个方面对可持续性影响因素权重进行优化,并以实际项目数据为依据,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该评价模型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基础设施可持续性评价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