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价值共创为出发点,通过构建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并验证,在线交互学习平台扮演着调节变量的角色。在线交互有助于用户社交价值的持续提升,进而增强用户粘性。在交互平台的调节作用下,通过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对比揭示了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对于4个维度的价值产生影响;而情感参与仅对社交价值有局部影响。研究结论揭示了平台在线交互的内在机制,对于改进交互平台的设计具有积极作用。
互联网带来的科技进步是飞跃性的,成就商业巨头的同时对传统管理模式也带来了挑战。企业与用户以及用户之间交互方式的变化,既为企业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传统管理模式构成了巨大冲击。基于Web2.0在线平台的交互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例如平台大数据技术有效连接了用户和企业,为普通用户参与企业研发和企业有效利用普通用户参与研发提供了条件和可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是对于复杂机理问题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以学者Banfield 和Joreskog
本文以在线交互学习平台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在线交互学习平台的在线交互机制,以及在线交互学习平台在价值共创中的调节作用。
价值共创理论是21世纪初由管理学大师Prahalad和Ramaswam
用户参与是一种投资行为、承诺或主动参与,据Henrie
在线交互平台的交互性对于价值共创机制起到重要作用,其角色还有待进一步验
用户与服务提供者的互动产生了价值共创,而所有的这些互动都是基于在线交互平台的交互,因此,在线交互平台对于用户的价值创造是至关重要的。众多研究表明信息技术(IT)的使用是影响知识传递效率和知识吸收能力的重要学习机
根据OILP的交互性,本文设定其为模型的调节变量。调节变量是一种影响自变量对因变量作用强度和方向的变量,调节变量表现出的最本质特征是与其他变量的交互作用,调节作用(moderating effect)也被称为交互作用(interactive effect),较多应用于有交互的复杂关系模型中。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由于各种因果关系和各种变量间关系的复杂性、隐蔽性,调节变量的作用容易被忽略,但实际上在管理学和社会行为科学理论的许多领域,调节效应都起着关键作用。调节变量作为间接影响因素,会对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关系产生正向或者负向的影响,同样一个因果关系,在正向调节变量的作用下,自变量越大,因变量也会随之变大;在负向调节变量的作用下,自变量越大,因变量反而会变得更小。本模型(

图1 用户参与下在线交互学习平台的价值共创PLS-SEM模型
Fig.1 PLS-SEM model of value co-creation of online interactive learning platform with user engagement
由于用户的参与和交互构成了价值共创,在价值共创的过程中OILP对于各价值维度有着方向和量值的影响。关于交互平台的价值维度,研
行为参与是基于对学习者(平台用户)参与学习任务的参与度的观察指标,例如出勤或良好学习行为和学习坚持习惯,相关文献有关于行为参与和学习结果以及学习者满意度的研究。本文假设学习者的行为参与对于在线学习的价值共创4个维度的价值具有正向作用。
H1 学习者BE正向影响价值共创的4个价值。
认知参与是学习者对于自己和自己学习的感受及认知程度,认知参与度是学习者学习的内在动力;认知参与借鉴了投资理念,通过努力的意愿来理解复杂的观点和掌握困难的技能。相关文献有关于认知参与和学习持久性以及学习结果的研究。本文假设学习者的认知参与对于在线学习的价值共创4个维度的价值具有正向作用。
H2 学习者CE正向影响价值共创的4个价值。
情感参与是学习者与学习活动相关的积极情绪,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感情,包括兴趣,厌倦,快乐,悲伤和焦
H3 学习者EE正向影响价值共创的4个价值。
大量研究表明IT平台并不是孤立起作用的,例如通过在线购物,购物体验转化为人与网站平台、人与客服人员的交互作用体验。同样在在线教育的背景下,学习体验很大一部分也被转化为人机交互,其中OILP被假设为一个调节因素,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提升整个在线学习系统的价值也可以破坏其价值。IT平台实现了新形式的服务提供者和用户的合作,为服务机构提供优质服务并最终与用户建立更牢固的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假设OILP对于在线学习的价值共创4个维度的价值具有正向作用,同时OILP和学习者参与的交互作用影响价值共创4个维度的价值。
H4a OILP直接正向影响价值共创中的4个价值。
H4b OILP对学习者BE和价值共创中的FV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4c OILP对学习者CE和价值共创中的FV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4d OILP对学习者EE和价值共创中的FV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4e OILP对学习者BE和价值共创中的EV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4f OILP对学习者CE和价值共创中的EV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4g OILP对学习者EE和价值共创中的EV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4h OILP对学习者BE和价值共创中的SV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4i OILP对学习者CE和价值共创中的SV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4j OILP对学习者EE和价值共创中的SV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4k OILP对学习者BE和价值共创中的PV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4l OILP对学习者CE和价值共创中的PV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H4m OILP对学习者EE和价值共创中的PV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本文的问卷采用相对成熟的量表,每个变量都是由3~5个问题支持的,调查对象为同一在线交互学习平台的学习者,首先第一轮发出50份,测试问卷的信度和效度,以及通过学习者的反馈对问卷进行了微调,避免误解。学习者的参与量表来自Skinner
鉴于本文的探索性目的,通过对问卷样本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可见调查数据的分布有偏差,小样本数量条件且不能验证观测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根据Hair
PLS-SEM测量模型检验包括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本文采用Cronbach’s α系数(CA)与组合信度(CR)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
模型通过了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检验,第二阶段继续结构模型分析。PLS-SEM结构模型检验包括拟合优度(
利用软件PLS ,本文进行了具有300个子样本的自举程序,以确定路径估计的重要性。近似模型拟合标准有助于估计假设模型与实际数据的相关性之间的差异有多大。为PLS路径建模实现的唯一近似模型拟合标准是标准化均方根残差(SRMR),SRMR是模型关系和实际数据矩阵之间的平方差之和的平方根,理论上要求SRMR的值应该小于0.08,规范拟合指数(NFI)大于0. 8就可以接受。模型中SRMR为0.074,NFI为0.8,均符合结构模型拟合标准。共线性问题可以通过方差膨胀系数(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来检验,VIF低于0.2或高于5表示共线性存在潜在问题,本文VIF均大于1小于5,因此排除共线性问题。
接下来检验学习者参与对价值共创的直接影响和交互影响,见
“*”表示 p < 0.05,“**”表示 p< 0.01。
根据Pavlou和Gefe
fC² = RI² - RM² /[1 -RM²] (1)
式中:fC²表示Cohen's f²;RI²为交互模型的拟合优度;RM²为主要影响模型的拟合优度。
结果为0.02、0.15、0.35,分别表示影响小、中、大,影响程度见
结果表明学习者行为参与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功能价值、情感价值、社交价值和个性化价值都具有正面影响;学习者认知参与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功能价值、情感价值、社交价值和个性化价值都具有正面影响;学习者情感参与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价值具有正面影响,对于功能价值、情感价值和社交价值没有显著影响。H1得到验证,H2得到验证,H3部分得到验证。在线交互学习平台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功能价值、情感价值、社交价值和个性化价值都具有正面影响,H4a得到验证。通过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对比可以得出,除了情感参与外,行为参与和认知参与均通过OILP的调节作用对于4个维度的价值产生影响。而情感参与仅仅通过平台的调节作用对于社交价值有一定影响,一方面这符合OILP的社交特性;另一方面说明对于平台用户情感参与的研究和支持有待提高。
在线交互学习平台和学习者参与的交互影响进一步通过Cohen's f ² 检验得到了验证(
经过上述研究分析可知,除情感参与外,OILP对于功能价值、情感价值、社交价值和个性化价值,无论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都是显著的。OILP对于社交价值的调节作用尤为显著,符合线上交互的特征。OILP不再仅仅是一个学习功能的平台,其交互性赋予了社交功能,例如在线学习英语的小程序,在鼓励用户每天坚持学习的同时,更鼓励用户每天发朋友圈,一方面这一行为成为用户坚持在线学习的督促动力并且形成一种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也让用户的这种社交行为免费为平台打广告,可以收获“双赢”。
本文从价值共创理论出发,基于OILP的调节变量假设,构建PLS-SEM进行了验证。研究认为,在线交互平台的交互机制有助于提升用户社交价值,进而增强用户粘性。
贡献:构建PLS-SEM,揭示了在线交互平台实现价值共创的交互机制,从而为改进交互平台的设计提供积极的决策支持。研究结论认为,OILP扮演着调节变量的角色,在交互中起到了调节作用,对价值共创的社交价值维度正向影响显著,与以往研究提出的社会化媒体的交互性、个性化和社交
不足:虽然本文揭示了OILP对于价值共创的正向影响作用,但是各维度间相关关系、作用机制,以及如何激发正向影响并使之良性循环,成为持续的健康生态,尚需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吴瑶,肖静华,谢康,等. 从价值提供到价值共创的营销转型——企业与消费者协同演化视角的双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7(4):138. [百度学术]
WU Yao, XIAO Jinghua, XIE Kang, et al. Marketing transformation from value supply to value co-creation —a case study on the synergistic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and consumers[J]. Management World, 2017(4): 138. [百度学术]
VARGO S L, LUSCH R F. 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68(1): 1. [百度学术]
BANFIELD C F, JORESKOG K G, KLOVAN J E, et al. Geological factor analysis (methods in geomathematics 1)[J]. Applied Statistics, 1977, 26(1):82. [百度学术]
MCDONALD R P. Path analysis with composite variables[J].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 1996, 31(2): 239. [百度学术]
FASSOTT G, HENSELER J, COELHO P S. Testing moderating effects in PLS path models with composite variables[J]. 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Data Systems, 2016, 116(9): 1887. [百度学术]
HAIR J F, RINGLE C M, SARSTEDT M. PLS-SEM: indeed a silver bullet[J].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2011, 19(2): 139. [百度学术]
PRAHALAD C, RAMASWAMY V. Co-opting customer competenc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0, 78(1): 79. [百度学术]
杜兰英,钱玲.基于价值共创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 31(23): 14. [百度学术]
DU Lanying, QIAN Ling. Research 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based on value co-creation[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4, 31(23): 14. [百度学术]
杨学成,涂科.出行共享中的用户价值共创机理——基于优步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7(8):154. [百度学术]
YANG Xuecheng, TU Ke. The co-creation mechanism of user value in sharing travel—a case study based on Uber[J]. Management World, 2017(8): 154. [百度学术]
翟雪松.翻转课堂学习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 [百度学术]
ZHAI Xuesong. Investigation of mattering factors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learners’ satisfaction in flipped classroom model[D]. Hef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016. [百度学术]
HENRIE C R, HALVERSON L R, GRAHAM C R. Measuring student engagement in technology-mediated learning: a review[J].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2015, 90: 36. [百度学术]
SKINNER E A, KINDERMANN T A, FURRER C J. A Motivational perspective on engagement and disaffection: conceptualiz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hildren's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participation in academic activities in the classroom[J]. 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009, 69(3): 493. [百度学术]
WANG F H. An exploration of online behaviour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in flipped classroom supported by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7, 114: 79. [百度学术]
SHERNOFF D J, CSIKSZENTMIHALYI M, SCHEIDER B, et al. Student engagement in high school classroo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low theory[J].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2014, 18(2): 158. [百度学术]
LUSCH R F, NAMBISAN S. Service innovation: a service- dominant logic perspective[J]. MIS Quarterly, 2015, 39 (1): 155. [百度学术]
IYENGAR K, SWEENEY J R, MONTEALEGRE 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e as a learning mechanism: the impact of it use on knowledge transfer effectiveness,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franchisee performance[J]. MIS Quarterly, 2015, 39(3): 615. [百度学术]
王岑岚.在线交互平台:实现平台与用户的价值“共振”[DB/OL].[2019-11-22].https://mp.weixin.qq.com/s/oeojN-p1jOPzRy0NE8-GFw. [百度学术]
WANG Cenlan. Online interactive platforms: realizing “value resonance” between platforms and users [DB/OL].[2019-11-22].https://mp.weixin.qq.com/s/oeojN-p1jOPzRy0NE8-GFw. [百度学术]
MOSTAFA R B. Engaging students via social media: is it worth the effort?[J].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 2015, 37(3):144. [百度学术]
WALSH G, SHIU E, HASSAN L M. Replicating, validating, and reducing the length of the consumer perceived value scal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4, 67(3):260. [百度学术]
XU H, TEO H H, TAN B C Y, et al. The role of push-pull technology in privacy calculus: the case of location-based servic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9, 26(3):135. [百度学术]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BERRY L L. SERVQUAL: 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J]. Journal of Retailing, 1988, 64(1):12. [百度学术]
Turner B D E. Measuring the flexibil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a construct[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2000, 17(1):167. [百度学术]
PAVLOU P A, GEFEN D.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 in online marketplaces: 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and moderating role[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5, 16(4): 372.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