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227项中国光伏产业政策为例,提出了我国光伏产业政策力度和政策目标的量化标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目标协同度模型,探讨了不同政策目标协同对于光伏产业绩效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目标协同对光伏产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方向性差异;光伏市场的培育应当与规范市场秩序政策协同使用;厘清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与光伏市场培育、技术自主研发之间的关系,找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协同路径,成为产业技术突破的关键环节;注重“扶持性”政策与“规范性”政策的有效匹配,摆脱规范行业标准政策在制定和执行中长期所处的“掉队”状态,制定全面的、前瞻性的光伏行业标准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国际制高点,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光伏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产业,在过去十余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产能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低端技术锁定等问
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对光伏产业的发展格外重视。在过去几年中,出台了大量的产业政策,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产业环境,这些政策往往兼具培育光伏市场、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技术自主研发等多重目标。理论上,多重政策目标的协同,能够全面提升产业整体实力,但现实中与此相悖的是,我国光伏产业长期处于“大而不强”的发展状态,国内市场不足使得我国企业在欧美双反面前束手无策,市场秩序失范导致各地光伏企业陷入同质化恶性竞争,核心技术缺失又导致产业链陷入低端锁定。当前,我国政策体系正处在由选择性产业政策为主导向功能性产业政策为主导转变的重要时
近年来,不少学者围绕光伏产业政策进行了大量研究。李凤梅
政策协同及政策评价方面,Xie
多年来,中国光伏产业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备受诟病,企业核心技术缺失,光伏产品附加值低且利润微薄,在相关国际市场变动中,我国光伏企业的经营业绩极易受到影响。但事实上,从国家出台的多项政策来看,技术创新、培育市场与产业升级等多项目标均被纳入政策体系中来,遗憾的是,这些政策的协同效果不佳。此外,我国光伏产业政策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阶段性政策研究、特定政策(如补贴政策)对产业绩效的影响、外部复杂环境下的政策效果研究等层面上,光伏产业政策协同对产业绩效影响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而政策评价领域的研究,目前也呈现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倾斜的趋势,因此,定量研究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目标协同度,并且分析政策协同对产业绩效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2015年12月22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通知限定,2016年1月1日以后备案并纳入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执行2016年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2016年以前备案并纳入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但于2016年6月30日以前仍未全部投运的,执行2016年上网标杆电价。新的补贴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光伏产业政策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本文重点对2007—2015年间国家及各部委颁布的光伏产业相关政策进行了收集(政策收集来源:商务部主办的全球法律法规网数据库、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官网发布的相关资料、万方数据库等),初步筛选了579条与光伏产业相关的政策,经过对相关政策进行精读,从中筛选出了372条与光伏产业高度相关的政策,团队从政策背景、发布时间、发布机构、政策类型、政策目标等方面对政策再度精读和筛选,最终形成我国光伏产业政策数据库。数据库包括了全国人大、国务院、工信部、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20多个机构颁布的227条光伏产业政策,政策分类如
为了更好地对光伏产业政策进行量化,借鉴了彭纪
政策目标评估是政策评估的重要内容,李梓涵昕
量化评估标准确定后,课题组在2016年12月开展第一轮评分,邀请了政策评价研究领域的7位博士对随机挑选的涵盖9个不同类型的45项政策进行预打分,评分方向性一致(分值相差1)的概率是41.1%,评分结果不理想,于是召集评分人员结合量化标准和政策对照修正;2017年3—6月开展第二轮评分,邀请了2位政策评价研究领域的教授、2位公共政策领域副教授和3位博士生对随机抽取的涵盖9个不同类型的40项政策进行评分,评分结果方向性一致的概率是93.6%,可见修改后的量化标准得到优化,各项评分点明确;在对评估标准再修改的基础上,于2017年7—10月开展正式评分,邀请了8位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教授及副教授,每人对30项政策进行打分,同时邀请了8名江苏省及相关地市级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从事相关研究的工作人员,每人对30项政策进行评分,对来自高校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两种评价打分进行综合比较,最终得到2007—2015年间227项光伏产业政策的政策力度和政策目标得分。
一些学者在较早前已论证了政策或部门间的协同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和经济绩效
为更加全面地反映我国光伏产业绩效,相关企业的选取充分考虑了企业在产业链的分工情况,其中晶硅材料7家,光伏电池片9家,光伏组件11家,光伏系统8家,光伏装备5家,光伏配件10家(部分企业涉及多项业务)。为免受个别企业财务指标波动过大的影响,选取2007—2015年38家光伏企业总资产收益率数值的中位数,以此代表每年光伏产业绩效(PV-Performance),具体指标数值如
数据来源:国泰安CSMAR数据库。
在研究政策目标协同度时,本文考虑需要对政策力度和政策目标进行量化评价,并且需要通过协同度模型将政策目标协同度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量化评价得分相关联。因此,重点参考彭纪生等科技政策协同度的度量模
(1) |
式中:表示第年我国光伏政策目标协同度;表示第年所颁布的光伏产业政策总量;表示第年政策力度得分;和表示第项政策的第、项政策目标的得分。
为构建计量模型,对模型中使用到的变量进行了命名,具体如
从检索文献看,三方面的内容成为关注焦点。第一,我国光伏市场和核心技术长期依赖海外,一旦国际局势和产业环境发生变化,我国光伏产业极易受制于人;第二,国内光伏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企业扎堆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导致低端产能过剩;第三,国内光伏产品从生产到应用,标准制定及执行不严格,生产端易对高质量产品产生“挤出效应”,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尴尬局面,应用端易将风险转移到未来,埋下隐患。因此,重点对培育光伏市场、技术研发、规范光伏市场秩序和规范光伏行业标准四个政策目标进行了研究。
利用
(2) |
(3) |
(4) |
(5) |
式中:表示中国光伏产业绩效(PV-Performance),、等表示第年政策目标协同度(变量定义详见
当前,多部门联动、多政策目标协同已成为重要的趋势,如何对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政策目标协同情况进行梳理,提高政策目标的协同效率,从而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绩效,至关重要。
本文重点分析了培育光伏市场、技术自主研发、规范光伏市场秩序、规范光伏行业标准与其他政策目标之间的协同情况。从
从
培育光伏市场与推动产业升级(),培育光伏市场与光伏节能减排()均对我国光伏产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理论上,培育光伏市场与推动产业升级相协同往往能够推动产业绩效的提升,但实际上,我国在过去的一些年份中,无论是培育光伏市场还是推动光伏节能减排,最重要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实现产业升级,而是主动或者被动地扩大光伏产品的生产与应用市场,从培育光伏市场和光伏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中可以看出,相关部门往往通过层层下达“指标”任务的方式推行,对产品生产能耗、污染,产品的质量和核心技术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野蛮生长”一度成为我国光伏产业的代名词,可想而知,在“只要生产就能盈利”的“赚快钱”背景下,企业家很难有精力和动力将目光聚焦在产品质量控制和核心技术突破上。
从
规范光伏市场秩序与推动产业升级协同()对产业绩效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回顾政策本身,我国在推动光伏产业升级中,从财政、金融、税收、人才等多方面给予产业支持,而对光伏产业市场秩序的规范也更多地集中在发电项目审批和监管等方面,两方面的政策都离不开一个关键环节——“审批”,据国家能源局2014年7月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审批简政放权落实情况驻点江苏监管报告》显示,江苏省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审批中,存在不同审批部门权限下放不同步,国家能源局、省能源局核准或备案权限下放,但前置审批部门或相关联部门没有同时下放相应审批权限,项目业主仍需赴上级相关部门办理所需手续,其中土地、环评、安全预评价等审批手续相对复杂,导致简政放权的综合成效未能完全体现。可见审批部门复杂交叉、层层审批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项目进展,影响产业发展效率。我国光伏市场秩序的有效规范和产业升级相协同,一方面要减少不必要审批环节,加强事项审批效率,另一方面,更应注重金融、税收、人才等“支持性”政策和项目建设等“规范性”政策的高效匹配,否则,反而会大大降低产业绩效。
值得一提的是,
在光伏产业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光伏产业政策力度和政策目标的量化标准,并对2007—2015年间的227项光伏产业进行了量化分析,对产业政策目标协同与产业绩效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产业政策目标的协同对提高产业绩效具有方向性差异,具体结论如下:
(1)培育光伏市场与规范光伏市场秩序协同(),对光伏产业绩效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我国光伏产业市场培育政策的推行,市场常常陷入无序状态,产业非理性爆发式增长成为常态,而规范市场秩序的相关政策往往能够与之形成良性互补,对产业发展大有裨益。
(2)培育光伏市场与推动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对光伏产业绩效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光伏产业兼具“名和利”的双重身份,地方政府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错误理念和唯GDP的官员绩效模式,成为我国光伏产业非理性发展的背后推手。培育光伏市场与推动产业升级协同(),培育光伏市场与光伏节能减排协同(),对光伏产业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指标式”的任务模式“培育市场”,往往使得企业陷入“重成本、轻技术”的“野蛮生长”状态。
(3)技术自主研发与推动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对光伏产业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厘清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发展和技术研发之间的关系,找到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协同路径,成为产业技术突破的关键所在。技术自主研发与培育光伏市场协同(),技术自主研发与光伏节能减排协同(),对光伏产业绩效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光伏产业的发展存在产业内外两个矛盾,产业外,技术研发长期性与地方政绩短期性之间存在矛盾,产业内,技术研发长期性又与低端市场短期性获利存在矛盾。
(4)规范光伏市场秩序与推动产业升级协同()对产业绩效产生显著负面影响。既要注重光伏领域的简政放权,同时也应关注各类“支持性”政策与“规范性”政策的高效匹配。规范光伏行业标准和规范光伏市场秩序协同()、规范光伏行业标准和推动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协同()、规范光伏行业标准和光伏节能减排协同()对产业绩效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光伏行业标准政策与其他各项政策目标的协同均展现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光伏行业标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于全面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质量意义重大。
基于结论的分析,结合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我国光伏市场培育相关政策,需要有相关市场规范性政策与之配套,市场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避免强刺激和“大水漫灌”,强化对市场秩序的规范,提高光伏项目申请和结项的“双检票”要求,推动光伏领域兼并重组,市场资源向优质企业倾斜。
(2)寻求技术创新推动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协同路径,改变单一的官员短期绩效评判标准,建立“单位效益”、“绿色效益”、“科技效益”为核心的综合性考核体系,由投资驱动“硬基础”转向技术研发“软环境”培育,推动地方打造以产业链、投资链、服务链、人才链等核心资源元素集聚的创新生态圈。
(3)规范光伏市场秩序与推动产业升级中,应当形成以产业发展为“主体”,以规范光伏市场秩序和推动产业升级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型政策体系,在注重简政放权的同时,也应加强金融、税收、人才等“支持性”政策和项目建设等“规范性”政策的高效匹配。
(4)全面提速光伏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光伏行业标准政策制定部门,既要成为产业发展的“先行军”,加强光伏市场研判,注重前瞻性行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也要成为产业发展的“守门员”,强化行业标准的严格、有效执行。
在量化政策力度和政策目标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目标协同对产业绩效的影响,得出了一些结论,但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没有对多项政策目标协同对产业绩效的影响进行探讨,且评价过程主要为专家打分,打分结果的客观性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此外,由于数据限制,本文选取的企业代表性上仍有待提高。这些工作将是本文后期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范斌. 光伏产能过剩:如何认识怎样化解[N]. 光明日报, 2016-12-07(16). [百度学术]
FAN Bin. Photovoltaic overcapacity: how to understand and resolve[N]. Guangming Daily, 2016-12-07(16). [百度学术]
余东华,吕逸楠. 政府不当干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产能过剩——以中国光伏产业为例[J]. 中国工业经济, 2015(10): 53. [百度学术]
YU Donghua, LÜ Yinan . Government improper intervention and overcapacity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a case study of Chinese photovoltaic industry[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5(10): 53. [百度学术]
郭本海,李军强,张笑腾. 多主体参与下中国光伏产业低端技术锁定突破问题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9(4): 18. [百度学术]
GUO Benhai, LI Junqiang, ZHANG Xiaoteng. Research on low-tech lock breakthrough issue of China’s photovoltaic industry involving several participants[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19(4): 18. [百度学术]
江飞涛,李晓萍.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产业政策演进与发展——兼论中国产业政策体系的转型[J]. 管理世界, 2018, 34(10): 73. [百度学术]
JIANG Feitao, LI Xiaoping.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 policy in the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 policy system. Management World, 2018, 34(10): 73. [百度学术]
李凤梅,柳卸林,高雨辰,等. 产业政策对我国光伏企业创新与经济绩效的影响[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7, 38(11): 47. [百度学术]
LI Fengmei, LIU Xielin, GAO Yuchen, et al.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policy on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Chinese photovoltaic enterprises[J].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T, 2017, 38(11): 47. [百度学术]
YUAN Chaoqing, LIU Sifeng, YANG Yinjie, et al. An analysis on investment policy effect of China’s photovoltaic industry based on feedback model[J]. Applied Energy, 2014, 135(C): 423. [百度学术]
ZHAO Xingang, ZENG Yiping, ZHAO Di. Distributed solar photovoltaics in China: policie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 Energy, 2015, 88(8): 572. [百度学术]
ZHANG Sufang, ANDREWS-SPEED Philip , JI Meiyun. The erratic path of the low-carbon transition in China: Evolution of solar PV policy[J]. Energy Policy, 2014, 67(4): 903. [百度学术]
XIE Ping, ZHANG Xiaopu.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monetary policy and exchange rate policy in an open economy in transition: a case study on china from 1994 to 2000 [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3, 14(2): 327. [百度学术]
彭纪生,仲为国,孙文祥. 政策测量、政策协同演变与经济绩效:基于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8,(9):25. [百度学术]
PENG Jisheng, ZHONG Weiguo, SUN Wenxiang. Policy measurement, policy synerg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innovation policy[J]. Management World, 2008,(9):25. [百度学术]
张国兴,高秀林,汪应洛,等. 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测量、协同与演变——基于1978―2013年政策数据的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2):62. [百度学术]
ZHANG Guoxing, GAO Xiulin, WANG Yingluo, et al. Measurement, coordination and evolutio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policies in China: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policy data from 1978 to 2013[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24(12):62. [百度学术]
马军杰,杨立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上海科技政策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7,38(S1):462. [百度学术]
MA Junjie, YANG Liyuan. A research on Shanghai’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J].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2017,38(S1):462. [百度学术]
李梓涵昕,朱桂龙,刘奥林. 中韩两国技术创新政策对比研究——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执行维度[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4):3. [百度学术]
LI Zihanxin, ZHU Guilong, LIU Aolin.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policies of China and South Korea: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bjectives, supporting and implementation[J].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T., 2015,36(4):3. [百度学术]
连燕玲,贺小刚,张远飞,等. 危机冲击、大股东“管家角色”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2012(9):142. [百度学术]
LIAN Yanling, HE Xiaogang, ZHANG Yuanfei, et al. Crisis shock, major shareholders’ “Charter Role”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J]. Management World, 2012 (9):142. [百度学术]
江积海,沈艳. 制造服务化中价值主张创新会影响企业绩效吗?——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6,34(7):1103. [百度学术]
JIANG Jihai, SHEN Yan. Sevitization value proposition innovatio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hinese growth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6,34(7):1103.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