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传统四节点膜单元无法进行弯曲的缺陷,基于单元内力和弯矩的平衡原理,提出一种可进行弯曲修正的新型四节点膜单元模型,将其应用于客车侧翻一步碰撞算法,对初始算法进行改进。通过对典型车身段模型进行模拟,并与客车侧翻一步碰撞初始算法、LS-DYNA仿真及侧翻试验结果在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方面分别进行对比,检验了所提新型单元模型的有效性和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近年来公共交通的发展呈现迅猛发展态势,客车作为一种公共出行工具,逐步占据社会主流地位。同时,与客车相关的重大交通事故数量也逐步呈现上升趋势,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侧翻是客车最严重的事故类型之一,往往造成群死群伤的恶劣后
客车侧翻一步碰撞算法,是笔者参考板料冲压一步成型算法思
算法中单元模型的选择需兼顾精度和计算效率,需在两者间寻找一个平衡
本文针对传统四节点膜单元无法进行弯曲的缺陷,基于单元内力和弯矩的平衡原理,提出一种可进行弯曲修正的新型四节点膜单元模型。将其应用于客车侧翻一步碰撞算法,简便有效地考虑了客车侧翻过程中的单元节点弯曲内力。因其计算量远小于传统壳单元,故在有效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计算效率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客车侧翻一步碰撞算法,基于非线性全量理论和比例加载假定,依据ECE R66法规,忽略了中间状态和构形的变化,只考虑结构碰撞开始和最大变形两个状态。根据车体侧翻碰撞过程的运动变形特点和能量转换关系,得到满足变形条件的初始解,并采用Newton-Raphson法迭代求解,快速获得结构的最终变形。
将碰撞开始状态的结构作为原始构形。此时车体未发生变形,结构动能由
(1) |
式中:为车体质量;为车体重心下降高度;为车体绕假定转轴的转动惯量;为车体角速度。
碰撞开始状态结构各节点的速度由
(2) |
式中:为各节点到侧翻假定转轴距离;为节点数。
在结构最大变形状态,车体结构产生明显变形。由于侧翻一步碰撞算法中,结构的最大变形是不确定的,因此需假定一个最大变形构型。此刻各节点的位移由
(3) |
式中:为结构变形最大构型。
此时车体动能在碰撞中主要转换为结构形变能,结构形变能由
(4) |
式中:为单元应变;为单元Cauchy应力;为单元体积;为单元数。
判断此刻的结构形变能与车体动能是否满足
(5) |
若不满足,则对节点位移进行修正,按照
由于车体结构在空间内变形过程无外力作用,满足能量转换关系的初始解,节点失衡力已处于不平衡状态:
(6)式中:为结构所受外力;为结构所受内力。
应用Newton-Raphson法,解决节点失衡力的不平衡问题。对初始解按照式(7)迭代求解,使式(6)达到平衡,得到结构的最终变形。
式中:切线刚度阵;为松弛因子,取值在0~1之间。
对于式(7)中切线刚度矩阵的求解,由于需要迭代求解大型线性方程组,算法计算效率大大降低。故在初始算法中,课题组采用改进型拟共轭梯度法代替该切线刚度矩阵的计算,同时引入摄动原理,在无需计算切线刚度矩阵的情况下,对广义失衡力采用一维带宽存储,通过梯度因子快速寻找广义失衡力下降方向,使广义失衡力“2”范数达到极小值,结构碰撞能量达到平衡,获得结构的最终变形。
本文提出的可进行弯曲修正的新型四节点膜单元模型如
(8) |
式中:为节点的总内力;为因面内变形而引起的节点内力;为因弯曲变形而引起的节点弯曲内力。和的向量形式由
(9) |
面内变形引起的节点内力的计算与普通膜单元相同。为计算单元节点弯曲内力,首先利用四节点膜单元沿节点法线等距的原理,计算弯曲后单元上下表面应力。
(10a) |
(10b) |
这样,可得到单元上、下表面节点处的位移。以上表面单元为例,整体坐标系下各节点的位移可由
(11) |
式中:表示节点在整体坐标系中的位移向量;表示节点在最大变形构形下的整体坐标;表示节点在原始构形下对应节点的坐标。

图1 可进行弯曲修正的四节点膜单元
Fig. 1 Four-node membrane element considering bending modification
根据大变形几何关系可以求得Green变形张量下的单元主伸长,在主应变空间的对数应变可由
(12) |
考虑材料各向异性的塑性本构关系,在比例加载条件下,上表面单元任一点的应力值可由
(13) |
式中:为等效应力;且;为强化系数;为应变硬化指数;为初始应变;为等效应变;为各向异性系数矩阵。
这样,即可获得上表面单元任一点的应力值,同理,可获得下表面单元任一点的应力值。
根据薄板弯曲问题的有限元理论,薄板的广义内力可由
(14) |
式中:为垂直于x轴截面单位长度弯矩;为垂直于y轴截面单位长度弯矩;为垂直于x(y)轴截面单位长度扭矩,。
由于沿z轴方向的应力成线性分布,薄板内任意一点的应力可由式(15)计算:
(15a) |
(15b) |
(15c) |
对于
(16a) |
(16b) |
(16c) |
需要注意的是式(15)中,为由板弯曲变形引起的三个应力分量,
因单元内部广义内力相互平衡,故需在单元边界对式(16)进行积分。由弯曲变形引起的合弯矩和可由
(17) |
式中:s为单元的边界。
考虑到碰撞结束后单元处于平衡状态,如
(18) |

图2 单元局部坐标系及节点内力示意图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element local coordinate system and nodal internal forces
简化
(19) |
由于
(20) |
式中:为4个节点法向力的平均值。
将
本文以某12 m公路客车车身结构的典型车身段作为分析对象,进行侧翻碰撞试验;将经过弯曲修正的四节点膜单元应用于侧翻一步碰撞算法进行模拟,并与初始算法及LS-DYNA结果和侧翻试验结果对比,检验所提单元模型的实际工程效果。

图3 典型车身段模型
Fig. 3 Typical bus body section model
将该车身段模型置于

图4 典型车身段有限元模型
Fig. 4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odel of typical bus body section

图5 改进算法模拟的结构最终变形云图(单位:m)
Fig. 5 Final deformation contour plot of improved algorithm(unit: m)

图6 初始算法模拟的结构最终变形云图(单位:m)
Fig. 6 Final deformation contour plot of original algorithm(unit: m)

图7 LS-DYNA仿真的结构最终变形云图
Fig. 7 Final deformation contour plot of LS-DYNA

图8 侧翻试验结构最终变形
Fig. 8 Final deformation of structure of rollover test
据
为进一步对结构变形进行定量分析,将侧翻试验提供的若干测点作为样本点,在车身段封闭环①和②两侧立柱上各选取11个测点进行数据采集,得到两侧立柱的变形量情况,并作为与改进算法、初始算法和LS-DYNA仿真分析结构变形的对比数据,测点位置如

图9 侧翻试验测点选取位置
Fig. 9 Gauging point location for selection of roll over test

图10 有限元模型测点选取位置
Fig. 10 Gauging point location for selection of finite element model
改进算法、初始算法、LS-DYNA仿真及侧翻试验的封闭环①和②两侧立柱的变形量数据如

图11 封闭环①两侧立柱变形量对比
Fig. 11 Comparison of deformations of closed-loop ①

图12 封闭环②两侧立柱变形量对比
Fig. 12 Comparison of deformations of closed-loop ②
从
接着对比计算效率。算法模拟采用的硬件平台为DELL工作站,配置8核Intel i7处理器、32G内存及8T固态硬盘。
综合对比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改进算法虽精度与初始算法基本相当,但计算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检验了本文所提新型单元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有效性,可在客车结构设计初期,在基本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更快速地获得侧翻碰撞结构的最终变形,对结构侧翻碰撞安全性进行快速评价。
本文针对传统四节点膜单元无法进行弯曲的缺陷,基于单元内力和弯矩的平衡原理,提出一种可进行弯曲修正的新型四节点膜单元模型。将其应用于客车侧翻一步碰撞快速模拟算法,简便有效地考虑了客车侧翻过程中由弯曲变形引起的节点内力。通过对典型车身段进行侧翻碰撞模拟,并与初始算法、LS-DYNA及侧翻试验结果对比,4种方法结构最终变形趋势比较吻合,改进算法在略微牺牲一点计算精度的情况下,计算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本文所提出可进行弯曲修正的四节点膜单元模型,对一般膜单元无法计算单元法向力的缺点进行了修正。整个改进过程依旧采用膜单元理论,节点的整体自由度并未增加,整体刚度矩阵带宽也未改变。既保持了原始膜单元计算效率高的优点,又获得了可观的计算精度,具有一定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本文改进的客车侧翻一步碰撞算法,在基本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计算效率进一步得到了大幅提高,可在结构设计初期对客车侧翻安全性能进行快速评价,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同时,为后续开展基于客车侧翻碰撞安全性能的结构尺寸优化、参数优化、拓扑优化及灵敏度分析等算法提供必要支撑条件;并可对非线性隐式理论在结构碰撞模拟中的应用进行探索,为更复杂的客车及乘用车正碰撞快速算法研究奠定坚实的前期基础。
作者贡献声明
王童:负责整个论文的思路整理、方法研究、理论推导、方案验证、试验及数据整理、论文撰写及修改等全部工作,是此文章的主要贡献者。
参考文献
WANG T, NA J X, ZHANG P P. A research on the initial solution prediction method for one-step bus rollover algorithm[J]. Automobile Engineering, 2015, 37(8): 892. [百度学术]
KEITH F, JOHN H, ERICH W, et al. Transit bus design effects utilizing improved steel or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structures[J]. SAE Paper, 2017, 23(4): 1. [百度学术]
WANG P, DONG X H, FU L J. Simulation of bulk metal forming processes using one-step finite element approach based on deformation theory of plasticity[J].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10, 20(3): 276. [百度学术]
HUANG Y, CHEN Y P, DU R X. A new approach to solve key issues in multi-step invers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 sheet metal stamp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2006, 48: 591. [百度学术]
GUO Y Q, NACEUR H, DEBRAY K, et al. Initial solution estimation to speed up inverse approach in stamping modeling[J]. Engineering Computations, 2003, 20(7): 810. [百度学术]
WANG P, DONG X H, FU L J. Simulation of bulk metal forming processes using one-step finite element approach based on deformation theory of plasticity[J].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10, 20(11): 276. [百度学术]
NA J X, CHEN W. One step positive approach for sheet metal forming simulation based on quasi-conjugate-gradient method[J].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3, 26(4): 731. [百度学术]
GHIBA, IONEL D. On the spatial behavior in the bending theory of porous thermoelastic plates[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013, 403(3): 129. [百度学术]
RAO S. The finite elements method in engineering[M]. Holland: Elsevier, 2010. [百度学术]
NA J X, CHEN W, LIU H P. One-step inverse approach based on quasi-conjugate-gradient method[J].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2012, 11(2): 165. [百度学术]
WANG T. One step fast algorithm for bus rollover collision based on the total strain theory[J]. Automotive Technology, 2019, 29(3): 44. [百度学术]
GHIBA, IONEL D. On the spatial behavior in the bending theory of porous thermoelastic plates[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016, 403(4): 1. [百度学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 客车上部结构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 GB 17578—2013[S].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3. [百度学术]
欧洲经济委员会汽车标准法规. 关于大型客车上层结构强度认证的统一规定: ECE R66[S]. [S.l.]: 欧洲经济委员会, 1987.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