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多目标并存的复杂过程。为全面掌握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核心因素,通过对上海204家企业、中介、高校院所、政府机构的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构建了相应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上海科技成果转化面临供需两端问题,面向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政策变量虽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但管理模式与手段尚未同步跟进;同时,企业需求端的吸收能力有待提升,下一步公共政策供给应聚焦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在当前的背景下,加快国内科技成果转化进度,通过内生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已迫在眉睫。2015年以来,我国颁布了“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中央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加大对职务科技成果权利配置、交易定价、收益分配、国资监管等方面的改革力度,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通道已基本打通。然而,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经济、技术多个层面,牵涉到高校、企业、政府、中介组织多个主体的复杂系统。除了转化政策通道外,还需要解决成果供给端和需求端的问题,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承载的国家使命。
基于此,本文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导影响因素,拟从系统角度出发,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供给和政策供给方、技术需求方、转化通道,以上海地区的高校院所、政府、企业、中介机构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构建相应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方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发挥及关联关系,力图为当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
在我国,以高校院所为源头开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受到政策、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界围绕这些内容开展了详细研究。
受限于财政资助发明权属配置中管理权限下放不
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投资机制、要素禀赋、关键技术的掌握和竞争机制有
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是一个社会过
然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仍有诸多问题值得探讨:①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多主体参与、多目标共存的特征,以往聚焦单一主体、单一环节的研究难以从系统层面理解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综合考虑成果供给侧、转化通道、成果需求侧三方因素,确定主导的影响因素;②日本、欧洲各国及我国均在2000年左右开始效仿美国设置“类拜杜规则”,取得效果却不尽相同,这表明排除政策差异外,区域异质性因素不可忽略,即便在我国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差异也非常显著,需要针对性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是一个在政府鼓励和中介机构协助下,科技成果从高校院所流向企业的单向信息输出和经济收益反馈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四类相对独立的自主实体(政府、高等院所、中介机构、企业,以下简称“四主体”)密切配合才能成功完成。尽管主体内部有形式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以科技成果为核心,基于自身利益诉求与其他主体相互协作。四类主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输入—接收系统,概念模型如

图1 科技成果转化四主体模型
Figure 1 Model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including four stakeholders
基于这一概念模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包含了多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然而,现实中科技成果转化变量数据通常不易获得,难以有效验证这些关系,因此,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很难全面解释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尤其是主体间的相关关系。为克服这一研究困境,本文以问卷调查为主,釆用因子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以上海地区为例,力图更细致地分析影响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主要因素。
针对上海地区的高校院所、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四种主体,进行问卷调研。选择上海的理由如下:
(1)上海既有部属/市属高校,也有中科院系统/市属科研院所,产生了大量高价值科研成果,同时中央在沪/本地企业资源丰富,科技成果转化整体绩效居全国前列,这为问卷调查提供了充足的样本选择空间;
(2)上海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制度改革的先行者(如最早实施“星期日工程师”制度),很多问题会先于其他省份曝露,相关分析结论更具前瞻性。基于此,本文选择上海作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包含成果产生→转移→使用→产业化的过程。基于“四主体”概念模型,各方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的组织特征、参与动机、行为决策等均存在差异,统一内容的问卷不适合开展问卷调查。基于此,本文参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调查问卷结果,针对高校院所、政府、企业、中介机构针对性设计了问卷内容。
高校院所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方,其参与意愿、参与能力与成果转化绩效正相关,因此,高校部分的问卷除掌握高校院所基础信息外,重点了解其参与意愿、成果转化队伍、产业化能力、技术声誉及政策落实情况。参与调查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电缆所、上海天文台、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第708研究所等。调研对象包括科研岗位和管理岗位,其中科研岗位占59%、管理岗位占41%,分布合理,其中24%的受访者有产业化开发经验。具体情况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经了两次较大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
企业是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接收者,转化成功率受到校企距离及其技术溢出效应、企业转化动机、技术吸收能力、企业产业化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基于此,调查问卷除考察企业基本信息外,重点掌握高新企业认定需求、校企距离、企业转化意愿、企业成果需求、易转化性、市场潜力、高校对接能力、技术先进性、企业投资、企业合作经历、企业风险承担、企业产业化、企业消化吸收能力方面的情况。具体而言,受访企业从所有制性质看,国有企业17家,民营企业27家,外资企业4家,其他所有制企业10家,覆盖面比较广;从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看,高新技术企业共49家,非高新技术企业9家,主要从业领域均属于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如
科技成果转化是市场化的交易行为,而高校院所限于其公益事业单位二类的身份属性,在自身职能定位和决策能力上均不适合直接介入市场活动,因此,高校院所通常作为非技术实施主体,依赖中介机构实施成果转化。问卷调查考察了中介机构的组织属性、规模及转化能力,调查对象包括上海高校院所的科技园(如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复旦大学科技园等)、专业成果转化机构(如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得民颂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业投资机构(如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德丰杰基金)。从中介机构组织属性看,分为单位内设机构和独立法人机构两大
归纳起来,问卷共涉及25个方面的问题,包括:高校参与意愿、高校转化队伍、高校产业化意愿、高校出售意愿、高校声誉、高新企业认定、校企距离、企
业转化意愿、企业成果需求、易转化性、市场潜力、高校对接能力、技术先进性、企业投资、企业合作经历、企业风险承担、企业产业化、企业消化吸收能力、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补贴、成果转化平台、政府干预、投融资、国资管理、政策优惠。问卷共发放290份,回收有效问卷204份,回收率70.34%。每一主体部分的回收率如
为保证调查问卷质量和结果客观性,需要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
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值检验信度。为保证回收调研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将调研数据整理为量表的分值形式,通过SPSS软件分析得出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02,表明问卷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
根据方差贡献率分析,具备信度和效度的25个问题可提取6个主成分因子,这6个主因子解释的方差累计占比达73.190%,具体如
综合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可以得出6个主成分因子,具体如下:
(1)政策环境因子:包含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补贴、成果转化平台、政府干预、投融资、国资管理及政策优惠7个题项,方差贡献率为18.92%;
(2)企业因子:包含企业投资、企业合作经历、企业风险承担、企业产业化、企业消化吸收能力、企业转化意愿及企业成果需求7个题项,方差贡献率为17.057%;
(3)技术因子:包含成果的易转化性、市场潜力、高校对接能力、技术先进性4个题项,方差贡献率为11.933%;
(4)高校院所因子:包含高校参与意愿、高校转化队伍、高校产业化意愿、高校出售意愿4个题项。方差贡献率为11.588%;
(5)声誉因子:包含高校声誉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反映的是高校和企业维度中的声誉方面的诸因素,方差贡献率为8.038%;
(6)产学合作因子:即校企距离,反映的是高校和企业维度中二者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方差贡献率为5.653%。
基于此,结合问题项及其因子载荷,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结构方程模型。因子1是政策环境变量,包含7个题项;因子2是企业变量,包含7个题项;因子3是技术变量,包含4个题项;因子4是高校院所变量,包含4个题项;因子5和6分别是声誉变量和产学变量,包含3个题项。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分析各个因素对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绩效的作用。运行AMOS 22.0,相关拟合指数评估结果显示,模型卡方统计值为558.493,自由度为295,卡方/自由度=1.893<3,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25<0.08,相对拟合指数CFI为0.678,说明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较好。模型参数估计值如

图2 科技成果转化参与方的结构方程模型
Fig.2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y1为政策维度潜变量;y2为企业维度潜变量;y3为技术维度潜变量;y4为高校维度潜变量;y5为声誉维度变量;y6为产学合作维度潜变量;z为科技成果转化效果。
(1)政策维度变量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绩效提升。自201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从软性的收益分配、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国资监管到硬性的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以及知识产权法制保障三个方面出发,构建了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外部大环境。
(2)企业维度变量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提升。
(3)技术维度的变量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
(4)高校维度的变量同样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这主要体现在上海地区高校院所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主观能动性不强,内部缺乏专业化团队,高校院所不愿过多介入产业化发展,以及高校管理层对出售科研成果仍持谨慎态度有关。
(5)校企维度的变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尤其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更是如此,此外,校企间地理距离邻近、高校院所拥有较高行业声誉均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
对问卷结果进行归类分析,并就“谁是最需要改进的一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家访谈,访谈结果如
本文聚焦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政府部门四方共同构成的科技转化系统,在对204个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后发现:
(1)上海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中最重要的是政策因素,包括软的制度建设和硬的平台建设,其次是企业因素、技术因素及高校因素;尽管当前政策改革力度和效果非常显著,但仍有改进的空间,尤其在治理对象上需要再聚焦;
(2)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各方公认最需要改进的一方,未来应当更加着重提升高校院所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加强专业化团队建设;
(3)政策执行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政策导向已普遍获得社会各界的良好反映,但除政府外的其他主体对政策条款理解、具体落实上还存在认知落差,政府应当进一步主动释法,加强宣传和普及,尤其需要化解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对立看法;
(4)上海正处在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研发风险承受能力、技术消化能力等方面还没有跟上,政府需要关注如何帮助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
(1)上海是国内经济相对发达、技术交易活跃的区域,基于上海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对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未必具有普适性意义;
(2)截止2018年底上海共有163家成果转化相关服务机构,形成了全链条的服务体系,本文对此阐述内容相对偏少。未来可在样本拓展基础上开展更深入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肖尤丹,徐慧. 职务发明国家所有权制度研究[J]. 知识产权,2018(8):62. [百度学术]
XIAO Youdan, XU Hui. Research on state ownership system of service invention[J]. Intellectual Property, 2018(8):62. [百度学术]
常旭华,陈强,李晓,等.财政资助发明权利配置:国家、单位、个人三元平衡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9(6):13. [百度学术]
CHANG Xuhua, CHEN Qiang, LI Xiao, et al. The ownership of patent funded by government: the right and interest balance among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and inventor [J]. China Soft Science, 2019(6):13. [百度学术]
康建辉, 代华, 王渊.高校职务发明专利权归属问题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9, 30(1): 32. [百度学术]
KANG Jianhui, DAI Hua, WANG Yuan. Study on the ownership of service invention patents right in colleges [J].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9, 30(1): 32. [百度学术]
何炼红, 陈吉灿. 中国版“拜杜法案”的失灵与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的出路[J]. 知识产权, 2013(3): 84. [百度学术]
HE Lianhong, CHEN Jican. The malfunction of the “Bayh-Dole Act” of China and the solution of universi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commercialization [J]. Intellectual Property, 2013(3): 84. [百度学术]
张胜,张丹萍,郭英远.所得税政策对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效应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7, 35(5): 681. [百度学术]
ZHANG Sheng, ZHANG Danping, GUO Yingyuan. A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income tax policies on the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vestment [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7, 35(5): 681. [百度学术]
常旭华,陈强,韩元建,等.基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涉税问题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8, 36(4):635. [百度学术]
CHANG Xuhua, CHEN Qiang, HAN Yuanjian,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ax incentive policies of Chines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8, 36(4):635. [百度学术]
宋河发,廖奕驰,陈芳.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入股递延纳税政策改革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9, 37(8):1415. [百度学术]
SONG Hefa, LIAO Yichi, CHEN Fang,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on deferred taxation polic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equity corporate income tax [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9, 37(8):1415. [百度学术]
HAGEDOORN J, NARULA R. Choosing ogranization modes of strategic technology partnering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0. [百度学术]
郭强,夏向阳,赵莉.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6):151. [百度学术]
GUO Qiang, XIA Xiangyang, ZHAO Li.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universities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2, 29(6):151. [百度学术]
CHANG Xuhua, CHEN Qiang, FONG PATRICK S W. University invention disclosure: balancing the right stage and type[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7,42:510. [百度学术]
BERT M. Methodol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issues in technology transfer[DB/OL]. [2020-04-01].http://grida.no/climate/iPcc/tectran, 2003. [百度学术]
杨迎平. 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因素[J]. 研究与发展管理,1994(3):1 [百度学术]
YANG Yingping. Sever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in Universities [J]. R&D Management 1994(3):1. [百度学术]
刘姝威,陈伟忠,王爽,等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三要素[J]. 中国软科学,2006(4): 55. [百度学术]
LIU Shuwei, CHEN Weizhong, WANG Shuang, et al. The three main factors to raise the ra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 China Soft Science, 2006(4): 55. [百度学术]
李正卫,曹耀燕,陈铁军.影响我国高校专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基于浙江的实质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9, 27(8): 1185. [百度学术]
LI Zhengwei, CAO Yaoyan, CHEN Tiejun, et al. The key determinants of patent implementation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vidence from Zhejiang province[J].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09, 27(8): 1185. [百度学术]
李攀艺,蒲勇健. 基于道德风险的高校专利许可契约研究[J].科研管理, 2007, 28(5): 150. [百度学术]
LI Panyi, PU Yongjian. A study on university licensing contracts based on the moral risk[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2007, 28(5): 150. [百度学术]
刘威, 陈艾菊. 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博弈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08 (7): 246. [百度学术]
LIUWei, CHEN Aiju. Contest of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n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8 (7): 246. [百度学术]
Ahmad D R,LUIS C R.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and prioritization of university inventions for licensing and commercialization[J].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2006(12): 28. [百度学术]
FONG S W Patrick, CHANG Xuhua, CHEN Qiang. Faculty patent assignment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evidence from 35 top patent application universities[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8,43: 69. [百度学术]
万金荣,张庆海. 中外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的比较研究[J]. 学习与探索,2006(3):228. [百度学术]
WAN Jinrong, ZHANG Qinghai. Comparative study on industrialization model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J]. Study & Exploration, 2006(3): 228. [百度学术]
MORRISSEY M T, ALMONACID S. Rethinking technology transfer [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2005,67:135. [百度学术]
王华统,曹光源,郭韧. 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成分分析[J]. 运筹与管理,2003(6): 123. [百度学术]
WANG Huatong, CAO Guangyuan, GUO Re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transform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J].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 2003(6): 123. [百度学术]
常旭华,陈强,刘笑,等.开展全流程管理,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世界知名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TTO)运行模式与启示[J].科技中国,2017(8):82. [百度学术]
CHANG Xuhua, CHEN Qiang, LIU Xiao, et al. Carry out the whole process management and promote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in universities —— operation mode and enlightenment of TTO in world famous universities[J]. China Sci-Technology Business, 2017(8):82.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