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多主体参与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  PDF

  • 刘永千
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海 200092

中图分类号: F062.3

最近更新:2020-12-31

DOI:10.11908/j.issn.0253-374x.20129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目录contents

摘要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多目标并存的复杂过程。为全面掌握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核心因素,通过对上海204家企业、中介、高校院所、政府机构的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构建了相应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上海科技成果转化面临供需两端问题,面向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政策变量虽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但管理模式与手段尚未同步跟进;同时,企业需求端的吸收能力有待提升,下一步公共政策供给应聚焦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在当前的背景下,加快国内科技成果转化进度,通过内生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已迫在眉睫。2015年以来,我国颁布了“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中央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加大对职务科技成果权利配置、交易定价、收益分配、国资监管等方面的改革力度,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通道已基本打通。然而,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经济、技术多个层面,牵涉到高校、企业、政府、中介组织多个主体的复杂系统。除了转化政策通道外,还需要解决成果供给端和需求端的问题,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承载的国家使命。

基于此,本文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导影响因素,拟从系统角度出发,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供给和政策供给方、技术需求方、转化通道,以上海地区的高校院所、政府、企业、中介机构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构建相应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方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发挥及关联关系,力图为当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

1 文献综述和概念模型

1.1 文献综述

在我国,以高校院所为源头开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受到政策、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界围绕这些内容开展了详细研究。

(1)政策因素

受限于财政资助发明权属配置中管理权限下放不

1-2,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呈现出典型的非市场化特征。政策驱动因素是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最大变量。我国于2002年开始实施“拜杜规则”,但政策效果远不如同期改革的德国和日本,究其原因是我国当时尚不具备实施“拜杜规则”的环境土3-4。2015年以来,我国启动了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为代表的新一轮政策改革,加强事前产权激励和财税普惠激励,然而,关于如何赋予科研人员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制度表达和实施路径仍存在不确定2,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投资过程中递延纳税优惠操作难、应税规则不明确、财税制度与转化规律脱5-7

(2)技术因素

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投资机制、要素禀赋、关键技术的掌握和竞争机制有

8;郭强等也梳理了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六大技术类因素,即科技成果的特性、转化意愿、传授能力、关系信任、吸收能力、转化能9;此外,新兴科技领域不再循序传统的线性创新模式,如生命科学技术打破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边界,其转化实施率更10

(3)经济发展水平因素

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是一个社会过

11,转化效果与技术接受者的经济文化因素有关。杨迎平认为,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因素包括科技成果自身的特点、人的观念、人力结构、资金、社会需求、社会生产条件等多个方12;刘姝威等、李正卫等从技术生产源头出发,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受到科研项目立项合理性、市场推广、转化后跟踪服务三方面的影响,基础研究类科技成果不宜过于强调转13-14。此外,研究方法层面,定量分析方法占有重要地位。多数研究采用了博弈分15-16、逻辑回归分17-18、层次分析19、动态模20、主成分分21等。

然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仍有诸多问题值得探讨:①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多主体参与、多目标共存的特征,以往聚焦单一主体、单一环节的研究难以从系统层面理解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综合考虑成果供给侧、转化通道、成果需求侧三方因素,确定主导的影响因素;②日本、欧洲各国及我国均在2000年左右开始效仿美国设置“类拜杜规则”,取得效果却不尽相同,这表明排除政策差异外,区域异质性因素不可忽略,即便在我国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差异也非常显著,需要针对性研究。

1.2 概念模型—科技成果转化四主体模型

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是一个在政府鼓励和中介机构协助下,科技成果从高校院所流向企业的单向信息输出和经济收益反馈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四类相对独立的自主实体(政府、高等院所、中介机构、企业,以下简称“四主体”)密切配合才能成功完成。尽管主体内部有形式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以科技成果为核心,基于自身利益诉求与其他主体相互协作。四类主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输入—接收系统,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成果转化四主体模型

Figure 1 Model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including four stakeholders

基于这一概念模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包含了多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然而,现实中科技成果转化变量数据通常不易获得,难以有效验证这些关系,因此,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很难全面解释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尤其是主体间的相关关系。为克服这一研究困境,本文以问卷调查为主,釆用因子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以上海地区为例,力图更细致地分析影响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主要因素。

2 问卷调查的设计及分析模型的构建

针对上海地区的高校院所、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四种主体,进行问卷调研。选择上海的理由如下:

(1)上海既有部属/市属高校,也有中科院系统/市属科研院所,产生了大量高价值科研成果,同时中央在沪/本地企业资源丰富,科技成果转化整体绩效居全国前列,这为问卷调查提供了充足的样本选择空间;

(2)上海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制度改革的先行者(如最早实施“星期日工程师”制度),很多问题会先于其他省份曝露,相关分析结论更具前瞻性。基于此,本文选择上海作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

2.1 问卷设计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包含成果产生→转移→使用→产业化的过程。基于“四主体”概念模型,各方在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的组织特征、参与动机、行为决策等均存在差异,统一内容的问卷不适合开展问卷调查。基于此,本文参考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调查问卷结果,针对高校院所、政府、企业、中介机构针对性设计了问卷内容。

(1)成果供给侧:高校院所部分

高校院所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方,其参与意愿、参与能力与成果转化绩效正相关,因此,高校部分的问卷除掌握高校院所基础信息外,重点了解其参与意愿、成果转化队伍、产业化能力、技术声誉及政策落实情况。参与调查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化工研究院、上海电缆所、上海天文台、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第708研究所等。调研对象包括科研岗位和管理岗位,其中科研岗位占59%、管理岗位占41%,分布合理,其中24%的受访者有产业化开发经验。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受访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成绩
Tab. 1 Performanc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of Shanghai’s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
统计量科研项目数累计科研经费自主转化成果数对外转化成果数
总数 223 43 535 67 104
平均值 6.97 1 404.35 1.72 3.06
中位数 4 200 0 0
标准差 7.62 3 697 2.96 7.71

(2)政策供给侧:政府主管部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经了两次较大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

2。早期,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以建章立制为主,偏“硬法”层面,如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技进步法》等,解决根本性的产权归属、财税优惠、收益分配、平台建设等基础性问题。近年来,政策重点更加综合化,强调市场导向和保障支持,偏“软法”,基于此,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补贴、转化平台建设、投融资支持、财税优惠、国资监管等方面。受访政府主管部门包括: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这些部门分管教育、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等事务,其制定的各类政策涵盖了财政资助科研成果从产生→专利申请与维护→产业化→利益分配的全过程。

(3)成果需求侧:企业

企业是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接收者,转化成功率受到校企距离及其技术溢出效应、企业转化动机、技术吸收能力、企业产业化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基于此,调查问卷除考察企业基本信息外,重点掌握高新企业认定需求、校企距离、企业转化意愿、企业成果需求、易转化性、市场潜力、高校对接能力、技术先进性、企业投资、企业合作经历、企业风险承担、企业产业化、企业消化吸收能力方面的情况。具体而言,受访企业从所有制性质看,国有企业17家,民营企业27家,外资企业4家,其他所有制企业10家,覆盖面比较广;从是否为高新技术企业看,高新技术企业共49家,非高新技术企业9家,主要从业领域均属于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受访企业基本情况
Tab.2 Situation of the interviewed enterprises
企业基本情况总额平均值标准差中位数
所有制 国有:17;民营:27;外资:4;其他:10
高新技术企业属性 高新技术企业:49;非高新技术企业:9
员工数 43 161 744.155 2 1 151.281 392
研发人员 12 586 217 351.206 1 120
注册资本 4 417 852 77 506.17 206 686.8 10 057.83
年均R&D 648 091.6 11 370.03 24 355.57 2 000
R&D占营收比重 899.86 16.068 93 20.147 12 8.795
专利数量 12 184 238.902 672.846 9 37
引进成果数量 430 11.315 79 40.954 89 1
来自高校的成果数量 300 7.5 33.433 44 0
引进后产生效益数量 29 0.783 784 1.204 97 0

(4)成果转化通道:中介机构

科技成果转化是市场化的交易行为,而高校院所限于其公益事业单位二类的身份属性,在自身职能定位和决策能力上均不适合直接介入市场活动,因此,高校院所通常作为非技术实施主体,依赖中介机构实施成果转化。问卷调查考察了中介机构的组织属性、规模及转化能力,调查对象包括上海高校院所的科技园(如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复旦大学科技园等)、专业成果转化机构(如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得民颂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业投资机构(如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德丰杰基金)。从中介机构组织属性看,分为单位内设机构和独立法人机构两大

22,其中,官方承办2家,半官方承办7家,高校承办10家,民间商业化机构31家。51家机构平均拥有全职员工35名,平均转化成果数量为15项。受访中介机构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受访中介机构情况介绍
Tab. 3 Situation of interviewed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中介机构基本情况总额(万或个)平均值标准差中位数
科技成果转化业绩 158 3.16 0.997 3
成立时间/年限 / 2007 7.84 2010
累积转化高校科研成果数量 642 15.659 18.3 12
全职员工人数 1 556 35.364 64.281 12
专业技术人员数量 864 19.2 42.850 7
平均年龄 / 35.111 5.365 35
平均年薪 / 13.5 7.121 10

归纳起来,问卷共涉及25个方面的问题,包括:高校参与意愿、高校转化队伍、高校产业化意愿、高校出售意愿、高校声誉、高新企业认定、校企距离、企

业转化意愿、企业成果需求、易转化性、市场潜力、高校对接能力、技术先进性、企业投资、企业合作经历、企业风险承担、企业产业化、企业消化吸收能力、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补贴、成果转化平台、政府干预、投融资、国资管理、政策优惠。问卷共发放290份,回收有效问卷204份,回收率70.34%。每一主体部分的回收率如表4所示。此外,为确认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课题组对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机构的相关领域专家及部分企业家进行了实地访谈。

表4 上海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问卷发放统计
Tab. 4 Questionnaire statistics about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in Shanghai
发放类型发放量/份回收量/份回收率/%
高校院所 80 59 73.75
企业 80 58 72.50
中介机构 80 51 63.75
政府部门 50 36 72.00

2.2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为保证调查问卷质量和结果客观性,需要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值检验信度。为保证回收调研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将调研数据整理为量表的分值形式,通过SPSS软件分析得出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02,表明问卷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

(2)效度分析

采用KMO与Bartlett值检验效度。SPSS分析结果显示,KMO度量值为0.744,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值为941.103,表明问卷适合做因子分析。

2.3 因子分析模型的构建

根据方差贡献率分析,具备信度和效度的25个问题可提取6个主成分因子,这6个主因子解释的方差累计占比达73.190%,具体如表5所示。提取的6个公因子在充分提取和解释原变量信息方面较理想。

表5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
Tab.5 Rotating factor load
变量y公因子
因子1因子2因子3因子4因子5因子6
知识产权保护x1 政策变量y1 0.842 -0.074 -0.131 0.083 0.208 0.027
成果转化补贴x2 0.833 0.009 0.050 0.106 0.096 0.126
成果转化平台x3 0.822 0.187 0.215 0.044 0.134 0.042
政府干预x4 0.754 0.192 -0.127 0.331 -0.181 -0.019
投融资x5 0.731 0.230 0.341 -0.135 0.121 0.053
国资管理x6 0.706 0.196 -0.012 0.258 -0.027 -0.293
政策优惠x7 0.652 0.204 -0.063 0.437 -0.116 0.090
企业投资x8 企业变量y2 0.260 0.806 0.251 0.147 -0.092 -0.025
企业合作经历x9 0.093 0.746 0.117 0.224 -0.133 -0.194
企业风险承担x10 0.049 0.745 0.281 -0.082 -0.036 0.289
企业产业化x11 0.333 0.732 0.018 0.129 0.201 -0.062
企业消化吸收能力x12 0.048 0.727 0.299 -0.138 0.054 0.351
企业转化意愿x13 -0.013 0.718 -0.086 -0.020 0.471 0.162
企业成果需求x14 0.063 0.709 -0.069 0.171 0.327 0.107
易转化性x15 技术变量y3 0.045 0.081 0.862 0.266 -0.069 -0.026
市场潜力x16 0.037 0.189 0.850 0.132 -0.017 -0.009
高校对接能力x17 -0.024 0.130 0.605 0.231 0.429 0.124
技术先进性x18 0.091 0.214 0.576 0.174 0.460 0.291
高校参与意愿x19 高校变量y4 0.292 0.089 0.108 0.750 0.146 -0.148
高校转化队伍x20 0.177 0.010 0.419 0.723 0.119 0.167
高校产业化意愿x21 0.052 0.110 0.214 0.699 0.401 0.182
高校出售意愿x22 0.170 0.116 0.322 0.668 -0.042 0.367
高校声誉x23 校企变量y5y6 0.095 0.159 0.011 0.299 0.737 -0.191
高新企业认定x24 0.509 0.031 0.148 -0.031 0.570 -0.087
校企距离x25 0.026 0.212 0.059 0.252 -0.104 0.806

综合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可以得出6个主成分因子,具体如下:

(1)政策环境因子:包含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补贴、成果转化平台、政府干预、投融资、国资管理及政策优惠7个题项,方差贡献率为18.92%;

(2)企业因子:包含企业投资、企业合作经历、企业风险承担、企业产业化、企业消化吸收能力、企业转化意愿及企业成果需求7个题项,方差贡献率为17.057%;

(3)技术因子:包含成果的易转化性、市场潜力、高校对接能力、技术先进性4个题项,方差贡献率为11.933%;

(4)高校院所因子:包含高校参与意愿、高校转化队伍、高校产业化意愿、高校出售意愿4个题项。方差贡献率为11.588%;

(5)声誉因子:包含高校声誉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反映的是高校和企业维度中的声誉方面的诸因素,方差贡献率为8.038%;

(6)产学合作因子:即校企距离,反映的是高校和企业维度中二者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方差贡献率为5.653%。

基于此,结合问题项及其因子载荷,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结构方程模型。因子1是政策环境变量,包含7个题项;因子2是企业变量,包含7个题项;因子3是技术变量,包含4个题项;因子4是高校院所变量,包含4个题项;因子5和6分别是声誉变量和产学变量,包含3个题项。

2.4 结构方程模型运行结果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分析各个因素对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绩效的作用。运行AMOS 22.0,相关拟合指数评估结果显示,模型卡方统计值为558.493,自由度为295,卡方/自由度=1.893<3,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25<0.08,相对拟合指数CFI为0.678,说明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较好。模型参数估计值如表6所示,模型中系数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模型系数显著。

表6 模型参数估计值
Tab.6 Model parameter estimates
影响路径参数标准误差临界比值假设几率
Z<---y1 0.376 0.110 3.440 0.000
Z<---y2 -0.178 0.111 -1.602 0.009
Z<---y3 0.193 0.144 1.341. 0.080
Z<---y4 -0.135 -0.163 -0.828 0.008
Z<---y5 0.221 0.289 0.765 0.044
Z<---y6 3.824 0.645 0.823 0.010

3 模型讨论

3.1 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中各因素作用分析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图2表6显示了以下分析结论:

图2 科技成果转化参与方的结构方程模型

Fig.2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注:

y1为政策维度潜变量;y2为企业维度潜变量;y3为技术维度潜变量;y4为高校维度潜变量;y5为声誉维度变量;y6为产学合作维度潜变量;z为科技成果转化效果。

(1)政策维度变量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绩效提升。自201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从软性的收益分配、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国资监管到硬性的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以及知识产权法制保障三个方面出发,构建了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外部大环境。

(2)企业维度变量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提升。图2表明,企业的产学合作经历、风险承担能力、引进技术后的消化吸收能力等均不足以完全支撑校企间科技成果转化事业的发展。

(3)技术维度的变量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图2表明,上海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技术易转化,具备较好的市场潜力和技术先进性,利于科技成果转化。

(4)高校维度的变量同样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这主要体现在上海地区高校院所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主观能动性不强,内部缺乏专业化团队,高校院所不愿过多介入产业化发展,以及高校管理层对出售科研成果仍持谨慎态度有关。

(5)校企维度的变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尤其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更是如此,此外,校企间地理距离邻近、高校院所拥有较高行业声誉均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

3.2 最需要改进的主体

对问卷结果进行归类分析,并就“谁是最需要改进的一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家访谈,访谈结果如表7所示。首先,四方共识高校院所与政府是最需要改进的两方,尤其高校也认为自身最需要改进。这表明,当前我国将“通过放权让利调动发明人的积极性”设定为政策优化的前提条件存在偏差。一方面政策过度调节单位和个人产权和收益分配比例,打破了组织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权威性,降低了高校院所参与成果转化的意愿;另一方面科技、教育、财税、国资监管部门尚未形成完备的政策体系,政策不协调导致制度协调成本过高。四类主体对企业和中介机构是否需要改进尚未形成共识,尽管如此,除成果供给侧改革外,提升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和转化意愿同等重要。此外,两两对比分析,企业和政府互相认为对方是除高校外最需要改进的主体。问卷结果统计验证了表6的结论。

表7 最需要改进的情况分析
Tab. 7 Analysis of the stakeholders’ improvement
受访对象最需要改进
高校政府企业中介机构
高校 30 14 2 4
政府 17 8 8 5
企业 29 10 4 7
中介机构 31 8 6 5
合计 107 40 20 19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聚焦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政府部门四方共同构成的科技转化系统,在对204个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后发现:

(1)上海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中最重要的是政策因素,包括软的制度建设和硬的平台建设,其次是企业因素、技术因素及高校因素;尽管当前政策改革力度和效果非常显著,但仍有改进的空间,尤其在治理对象上需要再聚焦;

(2)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各方公认最需要改进的一方,未来应当更加着重提升高校院所对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加强专业化团队建设;

(3)政策执行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政策导向已普遍获得社会各界的良好反映,但除政府外的其他主体对政策条款理解、具体落实上还存在认知落差,政府应当进一步主动释法,加强宣传和普及,尤其需要化解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对立看法;

(4)上海正处在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企业研发风险承受能力、技术消化能力等方面还没有跟上,政府需要关注如何帮助提升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

(1)上海是国内经济相对发达、技术交易活跃的区域,基于上海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对广大中部、西部地区未必具有普适性意义;

(2)截止2018年底上海共有163家成果转化相关服务机构,形成了全链条的服务体系,本文对此阐述内容相对偏少。未来可在样本拓展基础上开展更深入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尤丹徐慧. 职务发明国家所有权制度研究[J]. 知识产权20188):62. [百度学术

XIAO YoudanXU Hui. Research on state ownership system of service invention[J]. Intellectual Property20188):62. [百度学术

2

常旭华陈强李晓.财政资助发明权利配置:国家、单位、个人三元平衡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196):13. [百度学术

CHANG XuhuaCHEN QiangLI Xiaoet al. The ownership of patent funded by government: the right and interest balance among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and inventor [J]. China Soft Science20196):13. [百度学术

3

康建辉代华王渊.高校职务发明专利权归属问题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01): 32. [百度学术

KANG JianhuiDAI HuaWANG Yuan. Study on the ownership of service invention patents right in colleges [J].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9301): 32. [百度学术

4

何炼红陈吉灿. 中国版“拜杜法案”的失灵与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的出路[J]. 知识产权20133): 84. [百度学术

HE LianhongCHEN Jican. The malfunction of the “Bayh-Dole Act” of China and the solution of universi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commercialization [J]. Intellectual Property20133): 84. [百度学术

5

张胜张丹萍郭英远.所得税政策对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效应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7355): 681. [百度学术

ZHANG ShengZHANG DanpingGUO Yingyuan. A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income tax policies on the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vestment [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2017355): 681. [百度学术

6

常旭华陈强韩元建.基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涉税问题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8364):635. [百度学术

CHANG XuhuaCHEN QiangHAN Yuanjianet al. Investigation of tax incentive policies of Chines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2018364):635. [百度学术

7

宋河发廖奕驰陈芳.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入股递延纳税政策改革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9378):1415. [百度学术

SONG Hefa, LIAO Yichi, CHEN Fang, Implementation research on deferred taxation policy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equity corporate income tax [J].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2019378):1415. [百度学术

8

HAGEDOORN JNARULA R. Choosing ogranization modes of strategic technology partnering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0. [百度学术

9

郭强夏向阳赵莉.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6):151. [百度学术

GUO QiangXIA XiangyangZHAO Li.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universities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12296):151. [百度学术

10

CHANG XuhuaCHEN QiangFONG PATRICK S W. University invention disclosure: balancing the right stage and type[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742510. [百度学术

11

BERT M. Methodol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issues in technology transfer[DB/OL]. [2020-04-01].http://grida.no/climate/iPcc/tectran2003. [百度学术

12

杨迎平. 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因素[J]. 研究与发展管理19943):1 [百度学术

YANG Yingping. Sever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in Universities [J]. R&D Management 19943):1. [百度学术

13

刘姝威陈伟忠王爽等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三要素[J]. 中国软科学20064): 55. [百度学术

LIU ShuweiCHEN WeizhongWANG Shuanget al. The three main factors to raise the ra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 China Soft Science20064): 55. [百度学术

14

李正卫曹耀燕陈铁军.影响我国高校专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基于浙江的实质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278): 1185. [百度学术

LI ZhengweiCAO YaoyanCHEN Tiejunet al. The key determinants of patent implementation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vidence from Zhejiang province[J].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2009278): 1185. [百度学术

15

李攀艺蒲勇健. 基于道德风险的高校专利许可契约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5): 150. [百度学术

LI PanyiPU Yongjian. A study on university licensing contracts based on the moral risk[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2007285): 150. [百度学术

16

刘威陈艾菊. 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博弈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87): 246. [百度学术

LIUWeiCHEN Aiju. Contest of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n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J].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87): 246. [百度学术

17

Ahmad D RLUIS C R.Assessment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and prioritization of university inventions for licensing and commercialization[J].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200612): 28. [百度学术

18

FONG S W PatrickCHANG XuhuaCHEN Qiang. Faculty patent assignment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evidence from 35 top patent application universities[J].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84369. [百度学术

19

万金荣张庆海. 中外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的比较研究[J]. 学习与探索20063):228. [百度学术

WAN JinrongZHANG Qinghai. Comparative study on industrialization model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J]. Study & Exploration20063): 228. [百度学术

20

MORRISSEY M TALMONACID S. Rethinking technology transfer [J].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567135. [百度学术

21

王华统曹光源郭韧. 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成分分析[J]. 运筹与管理20036): 123. [百度学术

WANG HuatongCAO GuangyuanGUO Re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transform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J].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20036): 123. [百度学术

22

常旭华陈强刘笑.开展全流程管理,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世界知名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TTO)运行模式与启示[J].科技中国20178):82. [百度学术

CHANG XuhuaCHEN QiangLIU Xiaoet al. Carry out the whole process management and promote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in universities —— operation mode and enlightenment of TTO in world famous universities[J]. China Sci-Technology Business20178):82.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