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今城镇洪涝问题日益严重,国内涉水视角的城镇设计实践(如海绵城市)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以“水城关系”为线索,通过对中国历史上3座理想城镇及荷兰近现代4个城镇建设实践的抽象结构模型提炼和辨析,提出“离”、“间”、“合”三大策略及其形成的内因和外因,进而辨析不同时代城市面临的水问题及其宜居性改造策略。从中可见,成功的涉水视角城镇设计实践多是在“水城关系”的结构模型逻辑下各种设计策略的综合运用。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城市洪涝问题,2013年起在住建部牵头了一系列海绵城市试点工程项目。然而时至今日,几乎一半以上的城市仍继续出现内
人类对理想城市的构想滥觞于古希腊柏拉图对理想城市的想象,而最早的理想城市模型由古罗马的维特鲁威在吸收希波克拉底、柏拉图等哲学思想和相关城市规划理论后提出。理想城市(Ideal City)在英文中有乌托邦(Utopia)和理想城(Eutopia)两种表达,意指人类向往的、不存在的地方或者说是美好的地方,既可能是虚无缥缈,也可以是现实存在。与所处的现实不一致的思想可以被理解为乌托邦,今天的乌托邦可能会变成明天的现实,乌托邦常常只是早熟的真
面对日趋复杂和多样的城市问题,人类对城市的理想诉求扩展到人文、生态、能源、防灾、韧性等各个方面,基于生活、生态、生产视角的涉水学科研究方向也变得丰富和多元。与此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雨岛效应、大气污染的凝聚核效应等原因,全球水文循环加快、大气持水能力增加,导致暴雨频次、雨量和集中效应都在不断加大。城镇方面由于城市化建设非渗透表面不断增加、人类活动挤压了雨洪调蓄空间等负面影响,导致“水”、“城”生态关系失衡、生态环境变得愈加脆弱且不可预测,洪涝灾害已成为汛期屡见不鲜的城镇问题。笔者认为,如何处理好城镇与水的和谐关系,挖掘背后的协同机制和规律,让水在城镇“三生空间”的城市设计、村镇设计中重新扮演重要角色,让城镇从雨洪灾害的不确定性和灾难中学习和获益从而具有韧性适应力,让居民生活不受过度影响而尽快恢复,是当今这个时代面临的社会生态问题之一。对典型理想城镇的“水城关系空间结构模型”的提炼以及水城关系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解析,正有助于探究当今频发的城镇洪涝问题的规律和与之应对的城市设计策略。
城市研究方法有实证研究和模型研究,其中实证研究强调一种地方的、微观层次的、形而下的碎片化研究,通过调研、踏勘、问卷等手段完成;而模型研究是对于某个实际问题或客观事物、规律进行抽象后的一种形而上的形式化表达方式的研究与设计,强调交叉的研究与集成的方法,形成整体的、宏观的理论框架,通过理论构建、文献梳理等手段构建。
本文选取的7个中荷典型理想城市案例均包含特定的城市空间模型和城市建设实例,其中近代荷兰的4个案例更是以实践问题为目标导向建立新型城市空间模型,再到城市建设中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可以说对于这些案例的研究和解析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实证研究和模型研究。对案例城镇水城关系的解析则是采用了空间结构模型的研究方法,将不同案例的空间水城关系抽象成可供对比的抽象模型,以便寻找理想城镇演进和水城关系变化的协同关系,最终建立水城关系发展和城市设计方法的逻辑结构模型。
“风水”被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古代的景观建筑学,是基于中国古代宇宙观的传统环境哲学。风水文化中,选址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其中“形势宗”注重自然地理,包括生态、景观诸因素的审辨、选择以及对应处理方法,在中国古代山地丘陵地区城镇聚落选址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一方面说明了山、水作为城市选址的第一构成要素,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基于长期的“人-水-城-产”协同实践得出的“山水交汇,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理想城镇选址原则。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
风水选址的背后其实是对生存环境适应的经验性总结和适应。农耕时代处于工程技术薄弱、“靠天吃饭”的社会阶段以及平地面积不足的山地或丘陵生存环境,风水理念中的理想聚居形态有利于通过经验性的选址形成良好的生态和局部小气候,背山以屏挡西北季风寒流,面水朝阳在获得充足日照的同时迎接夏季东南季风纳凉,近水可获得生活及灌溉用水、水运交通便利、排水等支撑,高地缓坡避免了洪涝之

图1 传统风水观念呈现的理想聚居选址和形
Fig. 1 Ideal location and morphology from traditional geomantic concept
四川阆中便是典型的风水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古城,公元前361年周朝巴国建国于此。阆中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其山川形胜为典型的理想风水格局(

图2 阆中古城风水格
Fig. 2 Geomantic pattern of Langzhong ancient city
农耕时代社会生产力和工程技术的薄弱,聚落对水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和生存需求上。“离”成为古代风水文化中聚落水城关系中的主要策略(

图3 “风水”城市中水城关系结构示意图
Fig. 3 Structural diagrams of water-city relationship in a “Feng Shui'' city
苏州古城是我国典型的水网城市,据历史记载是春秋时代吴王命伍子胥筑城,即是一种理想的水网模型,也是典型实践案例。1229年(南宋绍定二年)刻成的平江府石碑(

图4 宋平江府碑摹本,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李寿朋刻绘,民国年间拓
Fig. 4 A tablet of Pingjiang in the Song Dynasty, carved by Li Shoupeng in the 2nd year of Shaoding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1229) and copie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平江地处江南地区太湖平原,地势低平,西接太湖,北通长江,降雨量大,面对极易形成内涝的困境,排水速度和消纳滞蓄非常重要。古城与太湖之间的丘陵地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太湖洪水的侵犯。另一方面,苏州有记载的历史最高水位为1954年的4.37 m,而古城城内标高约4.2~4.5 m(吴淞标高),普遍高于一般年份的洪水水
从城镇空间形态上看,水陆平行、河街相临、前街后河的双棋盘式城市空间格局以及 “六纵十四横加两环”的河道水系,促进了雨洪快速排出。城内河道长80余公里,桥梁359座,坑塘水体形成“消纳渗透设施”均匀分布在古城街区之中,因地制宜地顺应了地势和排水路径,发挥了排水防涝的功能,起到分散消纳和分区存蓄的效果。宋代朱长文赞道:“观于城中众流贯州,吐吸震泽,小浜别派,旁夹路衢。盖不如是,无以泄积潦,安居民也。故虽名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患。”把河网和道路系统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多功能的水街,综合解决城市供水、排水、交通运输、消防、景观审美、微气候调节等问题,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杰作。通过适水规划、建设技术与周期性的水涝之间的反复作用和适应性学习,提升了城市雨洪韧性,从而为当代雨洪韧性城市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水网”城市的水城关系相较风水城市有了较大的改变,“水空间”和“城空间”间隔并置,平面上呈现现出网格化的形式。“间”的策略,也可看作是对“水空间”的监视:通过观察监视“水空间”中雨洪的流向,合理布置“城空间”,以保障极端雨洪条件下城镇的排水。“间”的水城关系显然更有利于太湖流域的城镇抵抗雨洪,与此同时,水街水网的设计,也使得“水”不仅与城市生产紧密结合,也与城市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图5 “水网”城市中水城关系结构示意图
Fig. 5 Structural diagrams of water-city relationship in “water network” city
《万春圩图记》(沈括,1061年)中记载:“江南大都皆山地,可耕之土皆下湿厌水,濒江规其地以堤,而艺其中,谓之圩。”开垦圩田的过程是在把江南低洼处水流塑造成外高内地、秩序井然的水网和可种植、可建设用地的过程。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孙俊《筑圩图说》总结历史上筑圩修圩的技术经验,集中完备地论述了治理太湖流域青浦地区“仰盂圩”的技术经验,对于水网圩区建设和治理圩田城镇、防涝抗旱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图说中介绍了八种圩田建造的模式:圩形如釜图,有塘有抢、水淹易施戽救图,有塘无抢、水淹难施戽救图,水潦无虞图、小圩围畔图、上塘下塘图、外塘里塘图、未经疏凿图等(

图6 《筑圩图说》中典型的圩田建造模
Fig. 6 Typical polder pattern maps in Methods and Atlas Annotation of Polder Lands
从地形地势上看,仰盂圩四周高中间低、复盆圩中间高四周低、倾斜圩半边高半边低,由于仰盂圩地势低洼凹陷,排水抗涝问题最复
除了《筑圩图说》提及的太湖一带,长江中下游安徽、江西、江苏等省份圩田型城镇亦众多,蜂窝格构状的圩田构成了壮观的大地肌理。很多地方志将“圩”作为地理疆域构成和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从某种意义上看,一个圩区也是一个水利社区。随着人口的增加,位于圩田高地上聚落会沿着区域内河生长,这些聚落甚至街道,常以河、港、浜、渡、汇、溇、荡、埠等命名。圩田城镇水城关系突出体现在对水资源的灵活调配,完善的水系网络有很强的滞洪排涝灌溉功能;同时作为次生湿地,生物多样性丰
圩田城镇将“城空间”与“水空间”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两者在三维空间里更加复杂地结合,呈现出“合”而不同的空间结构(

图7 “圩田”聚落中水城关系结构示意图
Fig. 7 Structural diagrams of water-city relationship in polder settlement
“合”的水城关系提出了对“水空间”更加精细化的理解和控制,不仅可以缓解水对城镇可能带来的灾害,而且也极大利用了水惠泽城镇的“三生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合”是“水空间”与“城空间”紧密相连的强相关类型,当水空间的负载超出了当前工程技术控制的阈值,城镇依然无法避免雨洪灾害,如2020年7月江西省九江的圩田城镇等受上游过量的洪水来袭,发生不同程度洪灾(

图8 2020年7月28日江西省九江洪涝造成大坝溃坝中的圩田城镇鸟瞰(图片来源:法新社)
Fig. 8 Aerial view of polder towns in dam break caused by floods in Jiujiang, Jiangxi Province, July 28,2020 (Source: Agence France-Presse)
通过对“风水”城镇、“水网”城镇和“圩田”城镇的空间结构梳理,很容易发现这三个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理想城镇之间有一种演变趋势:“水空间”对于“城空间”可能存在的威胁在空间结构上越来越大。除了平面关系的复杂化,剖面上从“离”到“合”的水城关系高差变化、水位的不断上升更能反映这一趋势。另一方面,对于“城空间”对于“水空间”的利用也越来越深入。从生产到生活到生态,“水空间”惠泽了城镇的方方面面。
这一趋势的成因,笔者推断有两点:(1) 工业社会以前,城镇的选址自由度较低,移址又需要巨大的人力财力和政治推动力。既有城镇和随既有城镇拓展的新城镇不得不面临地理和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外部环境,这是外因。(2) 随着社会治理和工程技术的发展,新的城镇对于水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高;而工程技术的发展为水城关系的复杂化提供了可能。供给端和需求端的相互促进为水城关系的演化提供了内因。
荷兰由于生存环境本不宜居,起初水城关系矛盾突出,在阶梯状排布的抽水风车、水泵、运河、水闸等水利工程技术和工业化的发展下,地理环境可以被宜居性改造。由于地理环境较为恶劣,荷兰的城市案例及实践中水城关系复杂、策略综合,对于当今的城镇洪涝问题的解决策略更具有借鉴意义。
西蒙·斯蒂文(Simon Stevin,1548~1620),在荷兰是地位近达芬奇一样的人物,在哲学、科学和工程方面均颇有造诣。那段时期城镇规划、军队工程和水资源管理同属于一个系统和工作范畴,基于风车动力的普及和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使地势普遍低于海平面1~5 m的荷兰进行大面积的圩田抽水成为可能,为城市扩张提供了技术基

图9 Simon Stevin的理想型港口城市模型平
Fig. 9 Model plan of Simon Stevin's ideal port city
Simon Stevin的理想城市模型水城结构关系(

图10 Simon Stevin的理想城市模型中水城关系结构示意图
Fig. 10 Structural diagrams of water-city relationship in the model of Simon Stevin's ideal city

图11 公元800年到1220年阿姆斯特丹早期城市发展(图片来源:F.L. HOOIMEIJER)
Fig. 11 Early urban development in Amsterdam from 800 to 1220 A.D. (Source: F.L. HOOIMEIJER)
19世纪荷兰鹿特丹的军队工程师兼城市建筑师W N Rose(1801~1877年),将水利知识与城市设计结合设计了当时鹿特丹城市扩张“水项目

图12 1854年鹿特丹水项
Fig. 12 Rotterdam Water Project 1854

图13 W N Rose的理想城市扩张模型中水城关系结构示意图
Fig. 13 Structural diagrams of water-city relationship in W N Rose's ideal city expansion model
针对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水问题,经过现状研究和分析,“代尔夫特水规划”衍生出三个指导模式:缓慢模式、循环模式和连接模

图14 代尔夫特水规划三大指导模
Fig. 14 Three guiding patterns in Delft Water Planning

图15 代尔夫特水规划指导性模式中水城关系平面结构示意图
Fig. 15 Structural diagrams of water-city plane relationship in Delft Water Planning
(1) 缓慢模式:通过采用科技和空间措施,实施“保持清洁和储存”的原则。该模式能够延迟暴雨雨水并使其与污水管道断联,雨污合流管道系统主要只是在建筑物上部、内部和四周采用,旨在确保代尔夫特市中心和高密度区域的地面不积水。
(2) 循环模式:在建筑层面上采取措施的同时加入地表水循环。通过清洁芦苇或是沼泽植物过滤池、城市边缘四周的湖进行季节性蓄水,该系统还可以接纳峰值蓄水并加以净化。该指导原则适用于有许多公共开放空间和有地表水体系的区域。
(3) 连接模式:利用当地的水文条件将与水相关的要素连接起来,如循环模型、生态环境、休闲活动和农业等。水可以从一个连接要素流向另一个连接要素,也可并列要素让水流在下游汇合。该模式适用于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
埃因霍恩市基于城市中各个项目规划的经验教训,撰写了《蓝色转换》的小册子,是城市规划和水管理的巨大改

图16 埃因霍恩新增的两个指导模
Fig. 16 Eindhorn's two new guiding models

图17 埃因霍恩的水规划指导性模式中水城关系平面结构示意图
Fig. 17 Structural diagrams of water-city plane relationship in Eindhorn's guiding models of water planning

图18 埃因霍恩市指导模
Fig. 18 Eindhorn’s city guiding model
(1)下渗模式:即水向土壤渗透以及在建筑物和街道层面渗透。对于地下水水位相对较低的城镇,增加渗透能有效补充地下水。该模式提倡在城市区域让雨水进入干燥的沼泽地、绿化带或调峰池,可消解几天内的强降水水量,让水慢慢渗入土壤。下渗模式适用于非渗透表面比例较高的城市中心建成区。
(2)绕道模式:适用于溪流或是河谷的水管理,以解决增加的非渗透表面和间歇性强降雨洪峰带来的问题。由于修建码头、港口和建筑,河床往往变窄变高,泄洪能力减弱。该模型建议加大或恢复原始就存在的河床内外的洪泛平原,甚至可以利用“绿色河”加以绕道也许能解决问题。
从抽象结构模型(

图19 埃因霍恩的水规划指导性模式中水城关系结构示意
Fig. 19 Structural diagrams of water-city relationship in Eindhorn’s guiding model of water planning
文中典型理想城镇案例水城关系研究涉及到了风水学、城市规划学、城市设计、建筑学、水资源管理、水利学、水文学、景观学等学科和水生态、水生产、水生活、水安全等视角,都考虑了城镇对水文和洪涝的适应性应对方式。在这些案例中,水文成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主要考量因素,为当今侧重考量水文和雨洪韧性的理想城市模型的构建提供的参考和借鉴。以水为视角的典型理想城市模型对比见
水城关系与城镇设计策略随时空的推移存在复杂化和精细化趋势。从本文选取的理想城镇案例的“水城关系”发展中,笔者发现:理想城市的规划设计与“水”防治和利用密不可分。7个中荷涉水视角的理想城镇、模型或者模式在处理水城关系特别是应对当下大城市和村镇聚落的洪涝问题上值得参考和借鉴,“水”可以作为一个解析的视角对城市设计方法和模式进行整理和指导。以“离”、“间”、“合”为例,中国古代社会的理想城市与荷兰近现代工业社会的理想城市模式所运用的部分设计方法均可放在水城关系的城市设计策略框架下。
随着人类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水城关系日益复杂,具体的城镇设计实践也并不是单一线性地从“离”走向“合”。囿于资料和案例尚显不足,本文部分内容为笔者推理和演绎,往后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水城关系的研究工作。最后,涉水实践中的策略选择应更多地考虑各方面的社会因素、整合多个学科,对过往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不同策略综合利用和创新。因此,对于理想城市中“水城关系”的整理和解析,希望可以为未来城镇设计,特别是雨洪防治与水资源利用,提供精准的视角和研究创新的基础。
海绵城市实践和目前的城镇水文管理系统应对极端雨洪灾害力不从心,正体现出了城镇设计对于综合策略运用的缺失。城镇设计和实践或可尝试转变应对汛期常态性雨洪的态度,采取和探索综合的设计策略:如选择性放弃、灾后恢复和具有适应性的水文韧性理想城镇模型,以灵活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洪涝场景。同时城镇设计策略亦可结合“三生协同”的作用机制,让水文韧性的建设具有可实施性和落地性。综上所述,理想城镇案例“水城关系”发展的研究,对于当今城镇设计涉水视角的实践困境提供了新的视野和研究储备。
作者贡献声明
廖凯:文章构思、起草与撰写,案例研究、分析与总结;
杨云樵:文章修改,策略与模型分析、解释;
黄一如: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指导与批评性审阅。
参考文献
张从志. 暴雨倾城,治涝恶性循环何解?[J]. 三联生活周刊, 2020(31):68. [百度学术]
ZHANG Congzhi. Heavy rain, how to solve waterlogging vicious circle? [J]. Sanlian Life Weekly, 2020(31):68. [百度学术]
卡尔·曼海姆(德. 黎鸣,李书崇 译.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百度学术]
MANNHEIM KarlGemany) . Translated by LI Ming, LI Shucong. Ideology and Utopia [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2002. [百度学术]
城乡规划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城乡规划学名词[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0. [百度学术]
Committee for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of Terms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Chines Terms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 2020. [百度学术]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百度学术]
WU Liangyong.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the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M].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 2001. [百度学术]
王其亨. 风水理论研究[M].2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百度学术]
WANG Qiheng. The geomantic theory research[M]. 2nd ed. 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Press ,2005. [百度学术]
刘敦桢. 中国古代建筑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0. [百度学术]
LIU Dunzhen. Th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M].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 ,1980. [百度学术]
吴庆洲. 中国古城防洪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百度学术]
WU Qingzhou. A study on flood control in ancient Chinese city[M]. Beijing: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ess ,2009. [百度学术]
孙峻(清,耿橘(明) 撰,汪家伦 整理. 筑圩图说及筑圩法[M].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0.08. [百度学术]
SUN JunQing), GENG JuMing) compile, WANG Jialun collation. The methods and atlas annotation of the polder lands[M]. Beijing: Agricultural Press ,1980. [百度学术]
斯皮罗·科斯托夫(美),单皓译. 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 北京: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百度学术]
KOSTOF SpiroUS) , Translated by SHAN Hao. The city shaped—urban patterns and meanings through history[M]. Beijing:Beijing Building Industry Press,2005. [百度学术]
侯晓蕾,郭巍. 圩田景观研究形态、功能及影响探讨[J]. 风景园林,2015(6): 123. [百度学术]
HOU Xiaolei, GUO Wei. Discussion on sudy form, func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polder landscap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5(6):123. [百度学术]
周正楠,邹涛. 与水共生——中荷滨水新城对比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百度学术]
ZHOU Zhengnan, ZOU Tao.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new town of riverside water in China and Netherlands with water commensalism[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4 [百度学术]
HOOIMEIJER F L.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urban design in the Dutch polder cities, water and urban development paradigms [M]. London: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9 [百度学术]
TJALLINGII S P, VAN EIJK P . Integraal Waterbeheer Delft. Basisstudie voor het Waterplan Delft (Comprehensive water management for Delft. Base study for the Delft Water Plan) [R]. Wageningen :IBN, 1999. [百度学术]
弗朗西娅·胡梅尔(荷),沃凡德·托恩·弗托夫(荷). 城市水问题新解译 荷兰水城的设计与管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7. [百度学术]
HOOIMEIJER FransjeDutch) ,VAN DER TOORN VRIJTHOFF Wout(Dutch) . More urban water: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Dutch water cities[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17. [百度学术]
TJALLINGII S P, VAN DEN TOP I M, JONKHOF J F, et al . The blue transformation,innovation in urban water management[R]. Wageningen: [百度学术]
s.n.],2000. [百度学术]
HOOIMEIJER Fransje, VAN DER TOORN VRIJTHOFF Wout. More urban water: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Dutch water cities[M]. London:Taylor & Francis, 2008.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