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给水管网管段沿线流量简化处理常采用水力等效方式或流量等分方式,将沿线流量分配到管段的上端节点和下端节点,以减少给水管网建模和计算的工作量。为从理论上说明给水管网管段沿线流量简化处理后带来的影响,首先分析了一般管段沿线流量简化处理前后的水头和流行时间差异性,其次分析了沿线均匀出流简化处理前后的水头和流行时间差异性。案例计算结果表明,水力等效简化处理保证了管段上端节点和下端节点处的水头与简化处理前是相同的,而简化前后管段内部各点的水头通常存在差异性;管段沿线均匀出流经水力等效简化处理后,上端节点流量分配比与管段内部出流点个数和沿线流量占比相关,而与管段直径、上端节点水头、管段进流量、管段长度和管段摩阻系数无关,使得该简化处理方法适用于上端节点水头或管段进流量具有变化性的延时模拟模型;沿线均匀出流按照水力等效方式(或流量等分方式)的处理,适用于沿线流量占比较小(距离水厂较近)的管段沿线流量简化。
给水管网建模中,管网简化是不可避免的。通过简化,可以减少模型开发和维护工作量,提高运行效率。相同直径、材料和埋设年代的串联管道合并是常用简化方法之一。当中间节点有需水量的多段串联管道简化为单一管段时,中间节点需水量称作管段的沿线流量。这些沿线流量在管网建模中,常集中分配到管段的上端节点和下端节点,采用的方法是将沿线流量均分到两端节
因此,在管线沿线流量简化处理中,需要解决管段沿线流量按怎样的分配比例,才可满足水力等效性的问题。针对该问题,1988年Hamberg
已有文献很少结合给水管网管段沿线流量简化处理讨论管段内水流时间的变化。通常管段内水流时间越长,管段内水质越可能变差。此外,随着给水管网水力模拟的技术进步,希望计算的节点水头和管段流速应更接近实际情况。因此需要从理论上分析给水管网管段沿线流量简化处理后带来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分析管段内一般沿线流量简化处理前后的水头与流行时间,然后分析管段内均匀出流的流量简化处理前后的水头与流行时间。
给水管网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公式和水流时间计算公式分别
(1) |
(2) |
式(
注: 为达西‒魏斯巴赫摩擦系数(取决于绝对粗糙度ks、直径D和雷诺数Re);C为海曾‒威廉粗糙系数;nM为曼宁粗糙系数。
由
设管段总长度为L,直径为D,上端节点水头为H0,进流量为Qin。管段内N个出流点距上端节点的距离依次为L1, L2, , LN(0<L1<L2<<LN<L)。各出流点相应需水量分别为Qi(Qi >0,i = 1, 2, , N)。设QL为各出流点需水量之和,即,γ为沿线流量占比,0≤γ≤1。
忽略局部水头损失,则距管段上端节点距离为0, L1, L2,, LN, L处的水头,以及从上端节点到各处的水流时间见
设管段沿线流量为QL,经简化处理,将其分配到管段两端。令α为管段沿线流量QL的上端节点流量分配比,则通过管段的流量为。于是管段下端节点的水头和水流时间分别为
(3) |
(4) |
当将沿线流量平均分配到管段上下两端节点时,上端节点流量分配比,则由
(5) |
(6) |
如

图1 内部两个出流节点的管段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wo outlets along the link
管道水头损失采用海曾‒威廉公式计算,由
当将内部节点(1)和节点(2)的流量等分至节点(0)和节点(3)后,由
从节点(0)至节点(3)的水流时间 s,该值大于
为满足水力等效性,使沿线流量分配到管段两端节点后下端节点(3)处的水头与简化处理前相等,则
由
由示例1可知,采用沿线流量平均分配到管段两端节点时,计算出的下端节点水头和水流时间均与简化处理前不同。水力等效条件尽管是在满足管段下端节点水头相同条件下的简化处理,但计算出的水流时间与简化处理前存在差异。此外水力等效性尽管满足简化处理前后管段上端和下端节点水头相同,但由于管段沿程水头在简化处理前为多段折线下降,而在简化处理后呈直线下降,所以造成管段内部的水头在简化处理前后产生差异。
管段内均匀出流为沿线出流的特例。设管段内有N个等间距出流点,则各点需水量相同,为QL/N;管段两端和各出流点到管段上端节点的距离依次为0, L/(N+1), 2L/(N+1), …, NL/(N+1), L。令沿线流量占比(0≤γ≤1),则管段两端节点及各出流点水头分别为
(7) |
(8) |
(9) |
从上端节点至各出流点处的水流时间分别为
(10) |
(11) |
(12) |
当时,将沿管段连续均匀出流。令x为到管段上端节点的距离,则沿线dx长度内水头变化为
于是距离管段上端节点x(0≤x≤L)处的水头为
() | (13) |
当 x = L时水头为
() | (14) |
同理可得当时,沿管段连续出流下距离管段上端节点x(0≤x≤L)处的水流时间为
(1) | (15) |
当 x = L时水头为
(L)= (1) | (16) |
为满足水力等效性,在管段均匀出流情况下,使沿线流量分配到管段两端节点后,下游节点处的水头相等。由
(17) |
当N时,管段连续均匀出流,为满足水力等效性,由
(18) |
式中:。当时,管段进流量Qin全部沿本管段配水,没有向下游管段转输的多余流量。当时,管段进流量Qin在本管段分配流量很少,绝大部分流量转输至下游管段。当n = 2和n = 1.852时,和时管段均匀出流的极限α值见

图2 均匀出流管段在水力等效简化时上端节点流量分配比
Fig.2 Upstream node flow ratio of simplification of uniform flow along the link under hydraulic equivalent
由
设管段进流量Qin = 100 L·
由

图3 不同N值管段下端节点水头
Fig.3 Downstream node water heads of the link at different N values

图4 不同N值管段下端流行时间
Fig.4 Downstream node traveling times of the link at different N values
由
(1)因为等分流量处理总是比水力等效简化处理在管段下端节点分配的流量要少,管段下端节点处简化前的水头(水力等效简化处理后的水头)总是小于等分流量处理后的水头。
(2)等分流量处理后的管段流行时间高于水力等效简化处理的但低于简化处理前的。
(3)当沿线流量占比γ<0.2时,简化处理前后管段下端节点水头和管段流行时间相差不大。说明当管段内沿线分配流量远小于它的转输流量时(在供水管网距离水厂较近的管段内比较常见),采用将沿线流量以水力等效方式或等分方式分配到管段的两端节点具有合理性。当沿线流量占比γ值较大时(距离水厂较远的供水管网末梢或多水厂供水分界线附近管段处比较常见),在简化处理前后管段下端节点水头和管段流行时间出现较大差异。
相同直径、材料和埋设年代的串联管道合并是给水管网常用简化方式之一。根据能量守恒原理,给出了单管段沿线流量利用水力等效方式或流量等分方式向两端节点分配,简化处理前后水头损失和水流时间的计算方法。水力等效简化处理前后仅保证了管段上端节点和下端节点的水头是相同的,而管段内部各处的水头通常存在差异。
管段沿线均匀出流流量经水力等效简化处理后,上端节点流量分配比与管段内部出流点个数和沿线流量占比相关,而与管段直径、上端节点水头、管段进流量、管段长度和管段摩阻系数无关,使得该简化处理方法适用于上端节点水头或管段进流量具有变化性的延时模拟模型。
管段沿线均匀出流情况下,距离水厂较近的管段沿线流量(当管段内部流量占比较小时)适合采用水力等效方式(或流量等分方式)简化处理,沿线流量简化处理前后管段水头损失和水流时间差距均较小。而对于距离水厂较远的管网末梢或多水厂供水分界线附近(当管段内部沿线流量占比较大时),经流量等分方式简化处理后的管段水头损失,以及经水力等效方式(或流量等分方式)简化处理后的水流时间,与简化前相比差距均较大。
参考文献
WALSKI T M, CHASE D V, SAVIC D A, et al. Advanced water distribution modeling and management[M]. Waterbury: Haestad Press, 2003. [百度学术]
李树平, 刘遂庆. 城市给水管网系统[M].2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1. [百度学术]
LI Shuping, LIU Suiqing. Urba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M]. 2nd ed.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21. [百度学术]
HAMBERG D, SHAMIR U. Schematic models for distribution systems design. I: combination concept[J].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1988, 114(2): 129. [百度学术]
IZQUIERDO J, CAMPBELL E, MONTALVO I, et al. Error analysis of some demand simplifications in hydraulic models of water supply networks[J]. Abstract and Applied Analysis, 2013, 169670: 1. [百度学术]
吴玮, 张维佳. 水力学[M].3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0. [百度学术]
WU Wei, ZHANG Weijia. Hydraulics [M]. 3rd ed.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20. [百度学术]
ROSSMAN L A. EPANET user’s manual[M]. Cincinnat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Risk Reduction Engineering Laboratory, 200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