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刊加载中。。。

使用Chrome浏览器效果最佳,继续浏览,你可能不会看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确定继续浏览么?

复制成功,请在其他浏览器进行阅读

贵州古代玉器概况与玉料来源  PDF

  • 支颖雪 1
  • 沈俊逸 2
  • 吴穹 3
1. 安特卫普宝石检测实验室 安特卫普 2018; 2.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 200003; 3. 贵州师范学院 旅游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中图分类号: TS93

最近更新:2022-08-23

DOI:10.11908/j.issn.0253-374x.22269

  • 全文
  • 图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
  • 出版信息
EN
目录contents

摘要

以考古发现为线索,结合文献研究和实物比对,利用现代大型仪器检测设备,分析了贵州出土玉器的时代特点和玉质材料。这些玉器的玉材种类非常丰富,并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两汉时期以前,贵州透闪石材质的玉器很少,之后和田玉玉器数量占据主体地位。根据孔雀石和贵州罗甸和田玉的地质与矿物学分析,探讨了贵州古代早期玉料来源“就近取材”的可能性。贵州罗甸和田玉化学成分中的Na2O和K2O质量分数较高,Al2O3与MnO质量分数较低,这与古代其他产地的和田玉的化学成分有明显区别。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极为推崇玉器。中国用玉的历史,要追溯到距今9 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黑龙江饶河县小南山遗

1。曾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青铜时代”之前存有一个“玉器时代2。玉石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中国文化中融物质与精神甚至多种品格的特殊文化。因为“玉”在广义上属于“石”,如古语所云“石之美者”,而且中国史前曾有过玉、石不分到玉、石分化的历史阶段。本文中“玉”,指古代广义的玉的范围,水晶、玛瑙、松石、玉髓等彩石类玉,而狭义的“玉”,则明确称之为矿物名“软玉或透闪石质玉”。

贵州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却也拥有厚重文化积淀的省份之一。出于军事及政策的考虑,贵州直至明永乐11年(公元1413年)才建省。自此往前追溯 2 000余年,贵州是氏羌、百濮、百越、苗瑶和汉民族五大族系融合的地域,是18个世居民族共居之地,是华夏南北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并且相互融合碰撞的重要地区。

古代的玉器从很早开始就被礼学家们著录、研究,如《山海经》《尔雅》《吕氏春秋》和《史记》等。但贵州境内的玉器制品是何时出现的,它们的材质特点以及玉器制品是从其他地方的文化输入还是当地土著人民的自然选择,尽管前人已作了整理和相关汇总,但并没有对其来源与文化影响作专门论述。鉴于古代玉器文物的材质与产地溯源研究不能进行有损检测,而且高古玉沁色对玉质与产地判断有一定干扰,因此单以肉眼观察或根据折射率、密度等物理特征难以准确鉴定玉料。笔者以考古发现为线索,结合文献研究和实物比对,辅以科学仪器检测加以综合分析。

1 贵州出土玉器情况

1.1 史前时期

贵州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或墓地中很少发现玉器,多以石器、陶器为

3-4,以至于不少学者认为,这一地区很可能没有用玉的习俗。

2009年,在黔南罗甸县境内红水河镇官固村首次发现了大型和田玉矿

5,后经地质队员与宝玉石专家的不断勘察与研究,陆续发现贵州省内的和田玉矿点有10多处,主要位于罗甸县红水河镇官固村(图1)、峨村、罗妥乡、罗暮乡、罗悃镇沟亭乡、罗苏乡及邻区望漠县。2016年,有学者在罗妥乡白果沟野外发现疑似古人开采矿取玉(攻玉)遗迹(图2)。同时发现了附近散落的被古人切割过的和田玉料(图3)与玉器(图4),初步判断其工艺均为“砂绳切割”。距今8 000年至距今4 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砂绳切割”技术是中国早期玉器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也是兴隆圭‒红山和良渚文化中的采玉和制玉的关6。且古人攻玉场所与红水河流域的罗甸县羊里遗址距离只有10余公里,所以,笔者推测贵州的古代玉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且制玉材料多来自于罗甸地区的和田玉。

图1  贵州罗甸和田玉矿点与古人采玉遗迹

Fig.1  Nephrite deposits and ancient nephrite mining remains in Luodian, Guizhou

图2  罗妥乡白果沟附近疑似“砂绳切割”的采玉遗迹

Fig.2  Remains of seemingly string-sawing cut nephrite mining near Baiguo Ditch, Luotuo

图3  罗妥乡白果沟附近疑似“砂绳切割”的玉料

Fig.3  Seemingly string-sawing cut rough nephrite near Baiguo Ditch, Luotuo

图4  罗妥乡白果沟附近出土的斧形玉器

Fig.4  Axe-shaped jade ware unearthed near Baiguo Ditch, Luotuo

1.2 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核的成形时期。商王朝统一中原后,将几大文明部落和诸侯的制玉技术与玉文化精神进行汇总融合,所以这一时期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如二里头文

7和妇好8出土的大量绿松石和和田玉材质的装饰类、工具类和礼仪类的随葬品。

贵州在商周时期所出玉器不多。黔西北至滇东北的贵州威宁中水地区,著名的鸡公山、吴家大坪遗址出土了高度受沁的褐色玉玦、鸡骨白玉玦和有领玉镯(图5)。遗址经14C年代测定大致在距今 3150~2900 年前后,相当于西周时

9

图5  鸡公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有领玉

9

Fig.5  Jade bracelets with collars unearthed from Jigong Mountain relics [

9]

鸡公山、吴家大坪文化玉器的材质是否为当时中原、西南、东南地区已经流行的透闪石质玉目前尚无考证,但是其颜色都不是传统和田玉常见的白色或青白色。而鸡公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有领璧在商代尤其是晚商阶段最为流行,在殷墟诸遗址、郑州商城等遗址都有发现,其中尤以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为最,其遗址中超过半数的玉璧为有领

10。当时是否有从川西到贵州等所谓的“南夷”地区的物质与文化的交流通道,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1.3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在贵州这片土地上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夜郎文化。

历史上夜郎国确实存在,从战国起至西汉时期发展至鼎盛。关于夜郎国的地理位置一直众说纷纭。从1950年开始,陆续在贵州西部地区有战国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出土,多数学者认为其属于夜郎遗迹。其中赫章可乐与普安铜鼓山的遗迹里古代玉器出土最为典型与丰富。

赫章可乐乙型墓,即土著墓葬中玉器共出土46件,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KBr压片法鉴定,玉器矿物材质包括透闪石、玉髓、玛瑙、绿泥石、绿松石等制

11。其中含有透闪石质的玉玦1件(图6),青灰色,不透明,色不匀,局部有丝网状及块状青绿色,矿物成分为透闪石质玉。玉玦为带冠璧形,视为牙璧的一种变形。廓外对称雕4个齿状装饰,属于有齿无牙类型。此类玉玦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期早已不流行,器形及齿牙的制作具有商代遗风,金沙遗址中也曾出土过类似玉12

图6  赫章可乐乙型墓出土的玉玦

Fig.6  Jade Jue unearthed from Hezhang Kele Type B tomb

赫章可乐187号乙型墓还出土了两块深青绿色的战国玉玦(图7),整体呈方形,分布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斑。这种方形玉玦在中原地区罕见,相似的有广州南越王墓曾出土的一块方形玉

13。这指示了当时汉文化在向西、向南扩张时,与地方土著民族文化交融,玉文化产生新的变化。

图7  赫章可乐乙型墓出土的方形玉玦

Fig.7  Two square jade Jue unearthed from Hezhang Kele Type B tomb

此外,玛瑙管和珠是赫章可乐乙型墓出土玉饰品中最主要的类型(图8)。其中出土玛瑙管共28件,多为偏红的赭石色或乳白色。此墓葬中还出土了3组孔雀石串珠(图9)和孔雀石镶片的铜手镯。孔雀石串珠呈灰绿,珠粒很多,最多的一组达 2 131粒,粒径都在0.50 cm以下。宽带片状形铜手镯上镶嵌的孔雀石圆片更小。厚约0.05 cm,直径0.15~0.30 cm。一件铜手镯上的孔雀石片可多达 400片。所有孔雀石圆片中心都有一个小圆孔。这样多小片究竟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这有待后期考古探究。

图8  赫章可乐乙型墓出土的玛瑙管和珠

Fig.8  Agate pipes and beads unearthed from Hezhang Kele Type B tomb

图9  赫章可乐乙型墓出土的孔雀石串珠

Fig.9  Malachite beads unearthed from Hezhang Kele Type B tomb

另一个体现夜郎文化的是位于黔西南州普安县的铜鼓山遗址,其出土了大量的西汉时期的Ⅱ式偏心玦(图10

14,玉质材料多为透闪石;玉管材料多为玉髓玛瑙等。玉管与玉玦的颜色主要为灰白色和青黑色,微透明,部分具有油脂光泽。

图10  普安铜鼓山遗址出土的各种玉

15

Fig.10  Various jade Jue excavated from Tonggu Mountain relics in Pu’an [

15]

从这一时期的贵州用玉文化可以看出,夜郎文化存在的300年时间里,一直在与邻近周边文化交流,玉器的材料与器型都有西蜀和中原的遗风。

1.4 魏晋至清代

贵州出土魏晋至宋时期玉器种类及数量都比较少,玉牌饰、玛瑙珠以及玻璃珠3种,共计180余件。宋代开始,用玉风潮再度兴起,出现质地与制作精良的玉器。出土的宋代册命二龙抢宝篆隶铭文玉牌(图11),经鉴定为透闪石质玉,即和田玉。整体呈米黄色,遍布褐色斑纹,形式玉圭。

图11  宋代册命二龙抢宝篆隶玉牌

Fig.11  Imperial mandated jade plate with official script of the Song Dynasty

贵州出土的明清玉制器100余件,颜色多样,有乳白色、青白色、白色、翠绿色。器形有玉戒指、玉扣饰、玉牌饰、玉簪、玉帽花、玉壶、玉文房四宝、玉耳坠等。西汉之后,新疆产地的优质和田玉沿着“玉石之路”大量进入中原,成为皇室专用的制玉材料。在经济快速发展且用玉风尚鼎盛的明清时期,玉雕制作工艺技术进一步升华,玉器题材和造型呈多样化。

2 贵州古代玉器的材质演变和玉料来源

2.1 贵州古代玉器材质的演变

因为贵州远离古代中原核心文化区域,新石器时期至夏商的土著氏族部落生产条件落后,这一时期出土的器具基本都是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石器、陶器与青铜器。新石器时代的罗妥采玉点出现的斧形玉器,西周早期的鸡公山文化、吴家大坪文化中出现的零星玉玦和玉镯,其材质尚无可考证的鉴定报告。战国时期,夜郎文化遗迹出土了比较多的装饰器与礼器,且玉器的材质多样化,有玉髓玛瑙、孔雀石、绿松石、绿泥石与和田玉。这时期采用的和田玉颜色多为灰绿、灰黄,深绿和灰白色。自东汉末年,中国玉器的发展开始进入低潮,这个低潮经历了魏晋至隋唐几代,持续了数百年之久。这一时期,贵州出土的古代玉器数量锐减。这样的情况直至宋代发生改变,玉器数量增加,且逐步演变为和田玉为用玉主体,且玉器制作工艺精细,雕琢艺术题材不断创新。在贵州出土的明清时期玉器,和田玉材质占绝对地位,数量和制玉水平达到顶峰。这一时期对和田玉质量有更高要求,倾向于均匀白色、质地细腻的和田玉。

2.2 贵州地区玉器的玉料来源

贵州古代玉器的玉材质地多样,玉料产地溯源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多学科长时期的协作研究。这里仅以孔雀石和透闪石两种主要玉种矿料来源的初步探讨结果做简要介绍。

以赫章可乐遗址的孔雀石串珠为例,关于其产地,笔者从考古结合地质学的方式去推断为就地取材。因为夜郎文化代表的赫章可乐遗迹出土大量代表性青铜器,其冶炼需要的铜矿最可能来源于当地赫章铜厂沟的铜矿石。作为铜矿石的伴生矿物,孔雀石在赫章铜厂沟的含铜砂岩型和含铜蚀变构造角砾岩型铜矿石中十分常

16。由于具有天然资源的优势,当时的赫章可乐的夜郎部落无需远距离寻找或搬运冶铸青铜器的原矿石,可以大批量制造具有自己鲜明特征青铜武器与生活用具。孔雀石作为铜矿的常见组合矿物,原料充分,被应用于当时的生活装饰实属必然。孔雀石莫式硬度为4,小于金属刀具的莫式硬度5.5,也便于精细打磨成细小的珠串项饰。

贵州出土的古代透闪石质玉,即和田玉的产地问题虽然是一个考古学问题,但仅依靠考古学却是难以解决的。因为之前没有发现明确的采玉点与制玉工坊,长期以来贵州出土的和田玉玉器被认为来自于外部区域。此观点的动摇与打破源于贵州省内罗甸县的10多处和田玉矿点的发现和罗妥乡白果沟“砂绳切割”古人采玉方式的发现。这为贵州古代玉器提供了就地取材的基础。后续学者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与地质勘探,基本厘清了贵州罗甸和田玉的成矿模

17-19,它不属于传统认为的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花岗岩)接触变化类型,也不属于蛇纹石超基型岩自变质或区域变质类型。它是一种新型的先后发生接触热变质、基性岩浆幕间发生的矽卡岩化与热液交代成矿作用的叠生矿床。贵州罗甸和田玉颜色多样,涵盖白、灰白,青白,青绿与棕色,并有特殊的“瓷状”光泽,透明度和密度较低,常见次要矿物为方解石、石英与透辉石。图23表明新石器时代古人已采用“砂绳切割”方式对罗妥山料和田玉进行开采并制作玉器。所以可以认为新石器时代的贵州古人所用的古玉器材料来源于本地的罗甸和田玉,属于就地取材。

自西汉中期开始,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在贵州夜郎故地上先后设置犍为郡 (公元前135年)、牂牁郡 (公元前111年),推行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羁縻之制,大量的汉族官吏、军伍、商贾、豪民进入夜郎地区,并带来中原的玉文化制品。西汉之后的贵州出土古代玉器更多来源于中原逐渐流行的新疆和田玉。

2.3 贵州罗甸和田玉的化学成分产地特征与古代玉器产地溯源意义

近20年来,我国文物考古界结合地质学、矿物学,利用近乎无损的现代测试技术,对古代玉器的矿物成分和化学元素进行分析,以期解决和田玉产地来源问题。笔者通过全岩湿法化学方法对贵州不同颜色和田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与新疆和田、青海三岔口、辽宁岫岩与江苏溧阳和田玉进行SPSS软件统计对比。全岩湿法化学测试在国土资源部武汉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进行,采用 Magix_pro2440 型 X 荧光光谱仪及 JY38S 型等离子光谱仪。5个产地的主要化学成分汇总数据见表1。

图12可知,贵州和田玉中Na2O和K2O质量分数比较高,在0.33%~0.44%之间,仅次于江苏溧阳和田玉。新疆、辽宁、青海3地中 Na2O质量分数普遍在 0.2%以下。

图12  5个产地和田玉的K2O+Na2O质量分数比较箱图

Fig. 12  K2O+Na2O composition boxplots of nephrite from five different origins

图13中不难观察到贵州和田玉中的Al2O3平均质量分数是5个产地中最低的,青海和田玉中Al2O3质量分数范围波动大,最低值接近贵州和田玉的平均值。

图13  5个产地和田玉的Al2O3质量分数比较箱图

Fig. 13  Al2O3 composition boxplots of nephrite from five different origins

图14中可以看出,不同颜色的贵州和田玉其FeO值都远低于其他4个产地的和田玉。

图14  5个产地和田玉的FeO质量分数比较箱图

Fig. 14  FeO composition boxplots of nephrite from five different origins

图15中可以看出,贵州和田玉中MnO质量分数较低,只有 0.01%~ 0.04%,与5个产地和田玉中MnO最低值的青海和田玉相似。而江苏溧阳和田玉中MnO质量分数变化很大。

图15  5个产地和田玉的MnO质量分数比较箱图

Fig. 15  MnO composition boxplots of nephrite from five different orgins

表1 中国5个产地和田玉的主要元素质量分数

Fig.1 Major elements of nephrite from five places in China

%

产地编号颜色Na2OMgOAl2O3SiO2P2O5K2OCaOTiO2MnOFe2O3FeO

江苏

溧阳

1 白色 0.68 24.34 0.91 59.70 0.01 0.36 12.45 0.05 0.04 0.07 0.15
2 青白色 0.46 24.59 0.60 59.94 0.01 0.37 12.14 0.04 0.13 0.10 0.22
3 青白色 0.47 24.42 0.44 60.00 0.01 0.20 12.27 0.03 0.15 0.01 0.32
4 青白色 0.38 24.98 0.77 59.81 0.01 0.65 11.25 0.04 0.15 0.01 0.25
5 青白色 0.46 24.29 0.55 59.83 0.01 0.20 12.41 0.03 0.16 0.01 0.35
6 蓝绿色 0.60 24.56 0.65 59.98 0.01 0.18 12.04 0.03 0.03 0.13 0.13
7 黄绿色 0.51 24.27 0.54 59.72 0.01 0.24 12.13 0.03 0.26 0.02 0.33
8 黄绿色 0.45 24.67 0.52 59.89 0.01 0.34 12.06 0.03 0.11 0.03 0.18
9 青色 0.62 24.41 0.53 59.69 0.01 0.26 12.19 0.03 0.22 0.09 0.25
10 青色 0.47 24.46 0.47 59.48 0.01 0.20 12.13 0.03 0.23 0.23 0.23
11 青色 0.65 23.63 0.72 58.98 0.01 0.28 13.25 0.03 0.29 0.01 0.52
12 青色 0.60 23.76 0.75 58.87 0.01 0.34 12.58 0.03 0.31 0.02 0.80

辽宁

岫岩

13 黄白 0.21 23.27 0.99 59.24 0.02 0.15 11.61 0.02 0.07 0.11 0.42
14 黄白 0.19 23.17 1.01 59.48 0.03 0.17 11.34 0.02 0.06 0.14 0.47
15 黄白 0.16 23.33 0.70 59.33 0.01 0.14 11.30 0.02 0.08 0.14 0.50
16 黄白 0.11 21.46 0.47 55.71 0.02 0.02 15.68 0.01 0.09 0.01 0.60
17 灰绿色 0.09 24.58 0.34 60.01 0.07 0.03 11.62 0.01 0.07 0.04 0.47
18 灰绿色 0.12 24.19 0.45 59.50 0.04 0.06 11.60 0.01 0.08 0.03 0.52
19 灰绿色 0.09 23.87 0.43 58.10 0.05 0.05 12.49 0.01 0.08 0.10 0.43
20 黄绿色 0.09 24.51 0.39 59.79 0.03 0.03 11.80 0.01 0.06 0.06 0.35
21 糖色 0.19 23.66 0.91 59.34 0.04 0.12 11.16 0.03 0.07 0.29 0.40
22 糖色 0.14 23.72 0.51 59.93 0.03 0.09 11.55 0.01 0.06 0.14 0.40
23 糖色 0.10 24.34 0.48 59.74 0.03 0.06 11.33 0.01 0.07 0.06 0.48

新疆

和田

24 白色 0.08 23.10 0.61 57.04 0.01 0.23 12.83 0.02 0.05 0.01 0.37
25 白色 0.06 24.38 0.56 57.79 0.01 0.18 12.63 0.01 0.04 0.01 0.12
26 白色 0.09 23.73 0.62 55.45 0.01 0.03 12.68 0.02 0.06 0.01 0.33
27 白色 0.12 23.29 3.75 51.46 0.01 0.22 12.47 0.02 0.02 0.01 0.30
28 青色 0.08 23.84 1.11 57.68 0.05 0.05 12.49 0.01 0.10 0.03 0.90
29 青色 0.04 23.59 0.60 56.57 0.03 0.03 11.57 0.03 0.25 0.06 0.88
30 青色 0.09 23.49 0.60 57.30 0.01 0.04 12.73 0.01 0.08 0.01 1.00
31 糖色 0.08 24.82 0.46 57.51 0.02 0.04 11.28 0.03 0.23 0.01 1.02
32 糖色 0.14 24.21 0.58 56.42 0.02 0.04 12.82 0.02 0.08 0.07 0.40
33 黄绿色 0.11 23.84 0.62 57.18 0.01 0.04 12.34 0.02 0.02 0.01 0.30
34 青白色 0.08 21.53 2.81 51.26 0.01 0.02 11.32 0.02 0.09 0.01 0.72

青海

三岔口

35 黄绿色 0.59 22.63 0.54 59.76 0.02 0.20 14.25 0.097 0.100 0.07 0.28
36 暗绿色 0.09 22.33 0.74 58.81 0.07 0.18 13.70 0.005 0.011 0.08 0.58
37 黄绿色 0.08 22.09 0.23 58.35 0.04 0.01 13.56 0.003 0.013 0.05 0.35
38 淡紫色 0.05 21.48 0.23 57.1 0.02 0.02 16.36 0.003 0.015 0.05 0.65
39 淡紫色 0.09 22.73 0.08 59.36 0.02 0.01 14.08 0.002 0.004 0.05 0.02
40 灰白色 0.06 22.92 0.09 60.39 0.01 0.01 14.24 0.002 0.002 0.03 0.02
41 白色 0.08 21.61 0.24 57.22 0.07 0.01 13.07 0.002 0.004 0.12 0.02
42 浅绿色 0.05 22.5 0.04 61.08 0.02 0.01 14.32 0.001 0.004 0.02 0.02
43 浅黄白 0.10 22.37 0.08 59.19 0.02 0.01 14.86 0.001 0.002 0.02 0.02
44 浅黄色 0.13 21.67 0.85 58.22 0.03 0.01 13.35 0.046 0.015 0.03 0.78
45 暗绿色 0.11 22.07 0.49 58.43 0.04 0.01 13.56 0.006 0.018 0.05 0.48

贵州

罗甸

46 白色 0.21 23.43 0.22 57.42 0.02 0.11 12.12 0.02 0.02 0.06 0.03
47 白色 0.24 23.55 0.19 55.34 0.01 0.11 12.73 0.01 0.01 0.01 0.05
48 灰白色 0.22 23.22 0.19 57.98 0.02 0.11 11.81 0.01 0.02 0.07 0.03
49 灰白色 0.23 23.29 0.14 57.14 0.01 0.11 12.05 0.01 0.02 0.04 0.03
50 瓷白色 0.24 23.72 0.11 56.76 0.02 0.15 12.55 0.01 0.01 0.01 0.03
51 青白色 0.25 24.08 0.25 56.15 0.01 0.13 12.34 0.02 0.01 0.01 0.03
52 青绿色 0.27 23.96 0.34 56.32 0.02 0.12 12.98 0.03 0.01 0.07 0.12
53 豆绿色 0.27 24.01 0.33 56.17 0.02 0.12 12.64 0.03 0.01 0.14 0.03
54 青色 0.30 24.31 0.17 56.32 0.01 0.14 12.13 0.04 0.02 0.15 0.12
55 青色 0.30 23.72 0.18 55.51 0.03 0.14 12.36 0.03 0.01 0.14 0.08

据考证辽宁岫岩玉料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来源,江苏溧阳和田玉与良渚文化的玉料有着密切关系。而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于公元前126年将于阗国产玉的信息带回中原,新疆和田玉才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成为华夏用玉材料的主流。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贵州和田玉区分于其他一些古代玉料产地的化学成分特征:Na2O、K2O质量分数较高;Al2O3与MnO质量分数都偏低。这一产地化学成分鉴定特征可在今后贵州古代玉器文物的产地溯源实验分析中应用与验证。

3 结论

(1)贵州出土的古代新石器至清代玉器玉材种类丰富,玉器数量众多,但不同时代和地区具有不同的特点。两汉以前,和田玉材质的玉器数量少,其他材质的玉器被广泛发现,主要集中在夜郎文化代表的黔西北至黔西南地区。两汉以后,和田玉以其质地细腻坚韧、温润美观占据主导地位,多为礼器和装饰品,在贵州各区域都有出土。

(2)贵州出土的古代玉器的玉料来源复杂,早期的孔雀石材质的玉器以“就地取材”为主;新石器时代的和田玉古玉器采用的材料可以推测为罗甸和田玉,也属于“就地取材”。汉代以后,以新疆产地为主、其他中原或四川等产地为辅的的玉料大量进入贵州,成为贵州玉器的玉料来源。

(3)贵州罗甸和田玉的史前“砂绳切割”采玉遗迹的发现,向前追溯了贵州古人采玉制玉的千年历史,使得贵州玉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贵州罗甸和田玉的颜色多样,并有山料与子料不同产状,这都为古代采玉与制玉增加了便利。经研究发现,贵州罗甸和田玉是一种国内外新型的和田玉矿床,与其他古代玉料产地的化学成分相比,具有Na2O、K2O质量分数较高,Al2O3与MnO质量分数都偏低的鉴定特征。

作者贡献声明

支颖雪:研究思路制定,论文撰写与修改,数据计算与分析。

沈俊逸:研究资料汇总。

吴 穹:研究资料收集与论文修改。

参考文献

1

赵宾福孙明明杜战伟. 饶河小南山墓葬出土玉器的年代和性质[J]. 边疆考古研究20132): 69. [百度学术] 

ZHAO BinfuSUN MingmingDU Zhanwei. The ag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ade unearthed from Xiaonanshan Tomb in Raohe County[J]. Research of China’s Frontier Archaeology20132): 69. [百度学术] 

2

曲石. 中国玉器时代及社会性质的考古学观察[J]. 江汉考古19921): 41. [百度学术] 

QU Shi. Archaeological observations on the nature of Chinese Jade Age and society[J]. Jianghan Archaeology19921): 41. [百度学术] 

3

张改课.贵州北盘江流域新石器遗存的初步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13. [百度学术] 

ZHANG Gaike. The study of Neolithic remains in Beipanjiang River Valley, Guizhou[D]. Xi’anNorthwest University2013. [百度学术] 

4

吴小华. 近年贵州高原新石器至商周时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与分区[J]. 四川文物20111): 43. [百度学术] 

WU Xiaohua. The discovery and division of cultural remains from Neolithic to Shang and Zhou periods in Guizhou Plateau in recent years[J]. Sichuan Cultural Relics20111): 43. [百度学术] 

5

支颖雪廖冠琳陈琼.贵州罗甸软玉的宝石矿物学特征[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1134): 7. DOI: 10.3969 /j.issn.1008 -214X.2011.04.003. [百度学术] 

ZHI YingxueLIAO GuanlinCHEN Qionget al. Gemological and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ephrite from Luodian,Guizhou Province[J]. Journal of Gems & Gemology2011134):7.DOI: 10.3969/j.issn.1008-214X.2011.04.003. [百度学术] 

6

叶晓红. 中国玉文化科技人类学研究——史前玉器砂绳切割技术考[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百度学术] 

YE Xiaohong. Study on anthropology of Chinese jade culture and technology: the prehistoric technique of string-sawing cutting of the jade[D]. Beijing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2009. [百度学术] 

7

陈雪香. 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玉器探析[J]. 中原文物20033): 23. DOI: 10.3969 /j.issn.1003-1731.2003.03.004. [百度学术] 

CHEN Xiangxue. On the jade ware unearthed at Erlitou Site[J].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2003, (3): 23. DOI: 10.3969/j.issn.1003-1731.2003.03.004. [百度学术] 

8

申斌. “妇好墓”玉器材料探源[J]. 中原文物19911): 73. [百度学术] 

SHEN Bin. Exploration of the jade material origin of Fu Hao tomb[J]. Cultural Relics of Central China19911): 73. [百度学术] 

9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贵州威宁中水史前至汉代遗址[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百度学术] 

Guizhou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Prehistoric to Han Dynasty sites in Zhongshui area, Weining, Guizhou[M]. Beijing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2006. [百度学术] 

10

杨岐黄. 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20. [百度学术] 

YANG Qihuang. A study of jade Bi from the Neolithic period to Han Dynesty[D]. Xi’anNorthwest University2020. [百度学术] 

11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赫章可乐2000年发掘报告[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百度学术] 

Guizhou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The 2000 excavation report of tombs in Kele[M]. Beijing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2008. [百度学术] 

12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金沙——21世纪中国考古新发现[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百度学术] 

Chengdu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Jinsha— 21st century discovery of Chinese archaeological[M]. Beijing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2005. [百度学术] 

13

陈群刘朝辉. 南越王墓玉器分布状况及其内涵研究[J]. 东南文化20112): 75. [百度学术] 

CHEN QunLIU Zhaohui. Jade distribution and content of the King’s Tomb of the Southern Yue[J]. Southeast Culture20112): 75. [百度学术] 

14

刘恩元熊水富. 普安铜鼓山遗址发掘报告[M]. 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 [百度学术] 

LIU EnyuanXIONG Shuifu. Report on the excavation of Tonggu Mountain site in Pu’an[M]. GuizhouGuizhou Nationalities Publishing House1993. [百度学术] 

15

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博物馆. 贵州文化精华[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百度学术] 

Department of Culture of Guizhou ProvinceGuizhou Museum . Relic essence culture of Guizhou [M]. GuiyangGuizho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6. [百度学术] 

16

张杰刘鸿杨瑞东. 贵州赫章铜厂沟铜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42): 715. DOI: 10.3969/j.issn.1671-5888.2012.03.015. [百度学术] 

ZHANG JieLIU HongYANG Ruidong.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ongchanggou copper deposit in Hezhang Area,Guizhou Province[J].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arth Science)201242): 715. DOI: 10.3969/j.issn. 1671-5888. 2012. 03.015. [百度学术] 

17

杨林. 贵州罗甸玉矿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D].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3. [百度学术] 

YANG Lin. Study on petro-mineral features and genetic mechanism of Luodian Jade, Guizhou Province[D]. Chengdu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3. [百度学术] 

18

支颖雪. 贵州和田玉矿物岩石学、谱学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2015. [百度学术] 

ZHI Yingxue. Study on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spectroscopy features and metallogenic mechanism of Guizhou nephrite[M]. ShanghaiTongji University2015. [百度学术] 

19

黄勇. 贵州罗甸玉矿床成因研究[D].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1. [百度学术] 

HUANG Yong. Study on genesis of Luodian nephrite deposit, Guizhou Province[M]. Wuha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21.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