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明确海峡两岸高层建筑顺风向风荷载的异同,对两岸建筑风荷载标准进行了对标分析,并采用均匀设计方法进行了高层建筑顺风向风荷载多因素分析。研究表明:两岸风荷载标准中基本风速取样方法和极值分布参数取值方法存在明显区别,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分布和不同重现期的设计风速转换系数大致相同,台湾标准给出的湍流强度建议值明显大于大陆标准;台湾标准分类计算建筑物主体和围护结构的设计风压,大陆标准采用统一表达式,两者给出的设计风荷载组合方式区别明显;以基底剪力和基底弯矩作为评价指标,(高宽比)、(地面粗糙度指数)、Cg(脉动效应系数)、Cp(风荷载体型系数)和Iz(湍流强度),对高层建筑顺风向风荷载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小,和为主要影响因素;随的增大,Cg对顺风向风荷载的影响逐渐增强,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Cg成为主导因素。
台湾海峡两岸的台湾和福建在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方面高度相似,且均受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是世界上风致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之
海峡两岸建筑风荷载标准对标分析包括设计风参数、建筑物主体结构和维护结构三部分。
基本风速、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湍流强度、湍流积分尺度、不同重现期基本风速转换系数等参数是确定建筑结构风荷载的关键参数。下面将对上述海峡两岸设计风参数进行对标分析。
台湾标准将地面粗糙度类别分为A、B、C三类,大陆标准分为A、B、C、D四类。两者在梯度风高度zG、平均风剖面指数α、计算设计风速截断高度的对应情况见
地面粗糙度 类型描述 | 台湾标准 | 大陆标准 | ||||||
---|---|---|---|---|---|---|---|---|
类型 | zG/m | α | 截断 高度/m | 类型 | zG/m | α | 截断 高度/m | |
近海海面和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 C | 300 | 0.15 | 5 | A | 300 | 0.12 | 5 |
田野、乡村、丛林、丘陵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乡镇 | C | 300 | 0.15 | 5 | B | 350 | 0.15 | 10 |
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 B | 400 | 0.25 | 5 | C | 450 | 0.22 | 15 |
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 | A | 500 | 0.32 | 5 | D | 550 | 0.30 | 30 |
基本风速的确定与标准地貌类别、平均风速时距、标准高度、重现期、风速样本取样方法和风速分布概率模型等6个因素有关。两岸标准对于基本风速的规定基本相同,均为平坦开阔地貌、10 m高度、10 min时距、采用极值I型概率模型获得的50年重现期统计值。但风速样本取样方法存在差异,大陆标准取样采用年最大值法,台湾标准采用台风风速
两岸标准均采用指数律表示平均风速随高度的变化规律,进而得到风压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对于不同地面粗糙度类别,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台湾标准称风速压地况系数Kz)随高度z的变化曲线汇总于

图1 不同地面粗糙度类型时的μz-z曲线
Fig. 1 μz-z curv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ground roughness
两岸风荷载标准给出的高度z处湍流强度I(z)和湍流积分尺度L(z)计算公式汇总于
类型 | 台湾标准 | 大陆标准 |
---|---|---|
湍流强度 | ||
湍流积分尺度 | 无规定 |

图2 不同地面粗糙度类型时的I(z)-z曲线
Fig. 2 I(z)-z curv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ground roughness

图3 不同地面粗糙度类型时的L(z)-z曲线
Fig. 3 L(z)-z curve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ground roughness
设计风速与统计时采用的重现期有很大关系,对于重要程度不同的建筑物,可以采用不同重现期的设计风速。台湾标准中重现期为R的设计风速UR与基本风速U10(C)之间的关系为
(1) |
式中:为不同重现期设计风速的换算系数。台湾标准对于固定的重现期R,系数是固定值,不随地理位置而改变。
大陆标准给出了重现期为R的设计风压wR计算公式,如
(2) |
根据伯努利方程,风压之比等于风速平方之比,可得不同重现期设计风速的比值。由于大陆标准给出的各地50年重现期基本设计风压和100年重现期设计风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故设计风速转换系数不存在固定值,与地理位置有关。
重现期R/年 | TW规范 | GB均值 | GB标准差 | GB台北市 |
---|---|---|---|---|
0.5 | 0.30 | |||
1 | 0.46 | |||
5 | 0.70 | 0.70 | 0.05 | 0.61 |
10 | 0.79 | 0.80 | 0.03 | 0.76 |
25 | 0.90 | 0.93 | 0.01 | 0.91 |
50 | 1.00 | 1.00 | 0.00 | 1.00 |
100 | 1.10 | 1.09 | 0.01 | 1.10 |

图4 不同重现期的设计风速换算系数比较
Fig. 4 Comparison of design wind speed conversion coefficient for different return periods
两岸标准均将建筑物抗风设计分为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两部分,并采用不同的公式分别进行计算。两岸标准同时适用于建筑物和地上独立结构物,以下讨论中除特殊说明外不再区分,统称建筑物。台湾标准根据建筑物的封闭程度分为封闭式、部分封闭式与开放式三类;根据建筑物基频大小分为普通和柔性两类,其中基频大于1 Hz的为普通建筑物,小于等于1 Hz的为柔性建筑物,建筑物女儿墙风荷载的规定单独给出。大陆标准对主体结构风荷载的计算采用统一表达式,不区分建筑物的类型。两岸标准对建筑物主体结构风荷载的计算规定见
台湾标准 | 大陆标准 | |||
---|---|---|---|---|
类型 | 普通 | 柔性 | 女儿墙 | |
封闭式或部分封闭式 | ||||
开放式 |
对于建筑物主体结构的风压计算,两岸标准的主要区别如
项目 | 台湾标准 | 大陆标准 |
---|---|---|
风压单位 |
kgf· |
kN· |
是否考虑内压 | 考虑 | 不考虑 |
建筑物类型 | 分类计算 | 统一表达式 |
地形对设计风速的影响 | 通过地形影响系数Kzt考虑 | 通过修正系数η考虑 |
建筑物的重要程度 | 通过用途系数I考虑 | 根据各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调整基本设计风压或重现期 |
背风面墙和侧墙风压 | 采用建筑物平均屋顶高度h处的风压,为定值 | 采用实际高度z处的风压,为随高度变化的值 |
背风面风压系数(矩形) | 取值小于大陆标准 | 取值大于台湾标准 |
最小基本设计风压规定 | 无规定 |
不小于0.3 kN· |
由于建筑结构风振响应计算的复杂性,几乎所有国家/地区的风荷载标准均采用等效风荷载进行等代计算。大陆标准计算顺风向等效静力风荷载采用惯性风荷载法(IWL法
项目 | 台湾标准 | 大陆标准 |
---|---|---|
单位 |
kgf· |
kN· |
动态风压的放大系数 | 阵风反应因子G,不随高度变化 | 风振系数,数值随高度变化 |
考虑振型的数量 | 仅考虑第1阶振型 | 仅考虑第1阶振型 |
普通建筑物 | 只考虑背景响应 | 同时考虑共振响应和背景响应 |
柔性建筑物 | 同时考虑共振响应和背景响应 | |
脉动风荷载空间相关性 | 无体现 | 考虑水平和竖向 |
适用范围 | 普通和柔性建筑物 | 一般竖向悬臂结构 |
从
大陆标准对于普通和柔性建筑物均同时考虑共振响应和背景响应。此外,两岸风荷载标准对于结构阻尼比的取值也存在较大区别,台湾标准的结构阻尼比建议取值整体低于大陆标准。对于钢结构建筑物,台湾标准建议取0.01,大陆标准取0.01和0.02;对于混凝土结构建筑物,台湾标准0.02的建议值远小于大陆标准0.05的建议值。
由于建筑物横风向和扭转向风荷载的机理比较复杂,与建筑物的外形、流经建筑物的涡脱频率、结构的质量分布等因素有关,两岸标准均根据建筑物的几何形状分类给出几种简单的情况,此处不做详细比较。此外,对于高度小于18 m并满足一定条件的低矮建筑物,台湾标准给出了简化的顺风向、横风向和扭转向等效静力风荷载表达式。
与建筑物主体结构的计算类似,台湾标准根据建筑的类型分别计算围护结构的风荷载,大陆标准仍然是采用统一表达式。对于围护结构的计算,两者均考虑建筑物内压。与主体结构的计算不同,大陆标准在围护结构风荷载计算时采用的是阵风系数βgz(高度z处)。该系数没有考虑结构动力效应中的共振分量,仅考虑脉动风的瞬时增大作用对基本设计风压的影响。台湾标准直接给出了外风压系数和内风压系数的整体取值,此处的风压系数均为极值,即该系数综合考虑了结构动力效应中的共振分量和背景分量。两岸标准对于建筑物围护结构风荷载的比较如
台湾标准 | 大陆标准 | |||
---|---|---|---|---|
类型 | 普通 | 柔性 | ||
高度 | 高度>18 | |||
封闭或部分封闭式 | ||||
开放式 | ||||
女儿墙 |
由第1节可知,高层建筑顺风向等效风荷载计算时,两岸标准均采用多参数表达式,且参数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为探究两岸高层建筑顺风向风荷载的主要影响因素,本节将顺风向风荷载视为一个系统,首先对其计算公式做标准化处理,并分别以基底剪力和基底弯矩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法对各影响因素的显著性进行分析。
本文选用均匀设计对海峡两岸高层建筑顺风向风荷载展开多因素分析。均匀设计法的基本思想是以回归分析为统计模型,利用均匀性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水平组合,在减少试验次数和计算量的同时,也能通过分析得出可靠结论。均匀设计主要包括均匀设计表设计和回归分析两大步骤。
均匀设计是通过均匀设计表Un(qm)进行试验设计,其中,U表示均匀设计,n表示试验次数,m表示因素的个数,q表示每个因素的水平数。通常n远小于qm,试验工作量会得到极大改善。均匀设计表需要满足“任意一个因素的各水平均进行相同数目的试验,任意两个因素的所有可能的水平组合有相同的重复数”,使各因素水平搭配均匀,在减少试验次数的同时,可以准确判定每个因素对响应的影响是否显著。
通过均匀设计表获得试验数据样本后,需采用回归分析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回归分析包括5步。
第一步,确定回归模型。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其模型可表示为
(3) |
式中:y为因变量(响应值);x1, …, xm为自变量(因素);β0, …, βm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ε~N(0,
第二步,获取回归系数。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获取回归系数。
第三步,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获得回归系数后,需要考察因素x1, x2, …, xm对响应yi是否有显著性影响。首先给出检验假设如下:
, 不全等于0。
其中H0为零假设,表示所有因素对响应yi无显著性影响,否则拒绝H0假设,表明至少有一个因素对响应yi存在显著性影响。实际操作中采用F检验对上述假设做出判断,统计量F的计算公式为
(4) |
(5) |
式中:SST为总离差平方和(sum of squares total,SST),SSR为回归平方和(sum of squares regression,SSR),SSE残差平方和(sum of squares error,SSE);MST、MSR、MSE分别为总离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残差平方和的均方。给定显著性水平α,查F分布表得到。若,则拒绝假设H0,认为x1, …, xm中至少有一个对y有显著影响,回归方程显著;若,则接受假设,回归方程不显著。
第四步,拟合优度检验。拟合优度检验的目标是对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进行检验。本文采用的指标为决定系数
(6) |
的取值在[0,1]之间,越接近1,表明回归方程拟合的效果越好;越接近0,表明回归方程拟合的效果越差。
第五步,检验因素xj(j=1,…, m)对响应y是否有显著性影响,即检验假设:。检验方法为t检验,检验的统计量为
(7) |
式中:cjj为矩阵对角线上第j个元素。给定显著性水平α,查t分布表找出双侧检验的临界值。若,则拒绝假设H0,表明因素xj对响应y影响显著;若,则接受假设,表明因素xj对响应y影响不显著。
两岸风荷载标准均采用平均风荷载与动力放大系数乘积的形式表达等效风荷载。为了便于对高层建筑顺风向风荷进行多因素分析,本文首先对两岸风荷载标准中顺风向风荷载表达式做标准化处理,如
(8) |
式中:W为顺风向等效风荷载,kN·
本文算例中的建筑物位于台北,为无女儿墙封闭式平屋顶钢筋混凝土结构,长L=30 m,宽B=30 m,层高3.0 m,通过改变层数改变其高宽比。由于阻尼比对高层建筑风荷载的计算具有重要影响,且两岸标准对阻尼比均无强制性规定,为消除阻尼比的影响,本文分析中统一采用台湾标准给出的建议值ξ=0.02。
由
水平 | α | g | |||
---|---|---|---|---|---|
1 | 3 | 0.12 | 1.3 | G | Iz_TW |
2 | 4 | 0.15 | 1.4 | βz | Iz_GB |
3 | 5 | 0.22 | |||
4 | 6 | 0.25 | |||
5 | 7 | 0.30 | |||
6 | 8 | 0.32 |
本文利用拟水平法,以等水平均匀设计表为基础,实现混合水平的均匀设计。选取中国数学会均匀设计分会提供的等水平均匀设计表U18(65
回归分析中,高宽比、地面粗糙度指数和风荷载体型系数为数值变量,直接代入模型(3)即可;脉动效应系数和湍流强度为定性变量,需要采取0-1化方法将其转换成虚拟变量后才能进行回归分析,即:
(9) |
(10) |
分别采用向前筛选法、向后筛选法和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筛选变量方法的分析结果相同。
来源 | 平方和(SS) | 自由度f | 均方(MS) | F值 | p值 |
---|---|---|---|---|---|
回归 |
2.799×1 | 3 |
9.330×1 | 44.852 | <0.001 |
残差 |
2.912×1 | 14 |
2.080×1 | ||
总和 |
3.090×1 | 17 |
进一步对回归系数做t值统计量检验,检验每个因素对顺风向基底剪力计算影响的显著性。在显著性水平 时,回归系数的检验结果如
因素 | 回归系数 | 标准化 回归系数 | t值 | tα/2(n-m-1) | p值 | 显著性 |
---|---|---|---|---|---|---|
常量 | 2 206.246 | 0.431 | 2.145 | 0.673 | ||
6 274.869 | 0.818 | 9.961 | 2.145 | <0.001 | 显著 | |
α | -74 619.247 | -0.415 | -5.062 | 2.145 | <0.001 | 显著 |
6 538.347 | 0.249 | 3.039 | 2.145 | 0.009 | 显著 | |
0.094 | 1.145 | 2.160 | 0.273 | 不显著 | ||
Iz | 0.026 | 0.307 | 2.160 | 0.764 | 不显著 |
以高层建筑顺风向基底弯矩为评价指标,分别采用向前筛选法、向后筛选法和逐步回归法进行均匀设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筛选变量方法的分析结果一致。
来源 | 平方和(SS) | 自由度f | 均方(MS) | F值 | p值 |
---|---|---|---|---|---|
回归 |
5.554×1 | 2 |
2.777×1 | 80.602 | <0.001 |
残差 |
5.168×1 | 15 |
3.446×1 | ||
总和 |
6.071×1 | 17 |
进一步对回归系数做t值统计量检验,获得显著性水平时各因素的检验结果如
因素 | 回归系数 | 标准化 回归系数 | t值 | tα/2(n-m-1) | p值 | 显著性 |
---|---|---|---|---|---|---|
常量 |
-1.370×1 | -2.142 | 2.131 | 0.049 | ||
9.820×1 | 0.913 | 12.119 | 2.131 | <0.001 | 显著 | |
α |
-6.769×1 | -0.269 | -3.569 | 2.131 | 0.003 | 显著 |
0.125 | 1.777 | 2.145 | 0.097 | 不显著 | ||
Cp | 0.058 | 0.754 | 2.145 | 0.463 | 不显著 | |
Iz | 0.017 | 0.217 | 2.145 | 0.831 | 不显著 |
高宽比是衡量结构刚度大小的主要指标。由2.3节可以发现,高宽比是两岸高层建筑顺风向风荷载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各因素对高层建筑顺风向风荷载影响随高宽比的变化规律,本节将在2.3节的基础上,开展不同高宽比的高层建筑顺风向风荷载多因素分析,着重考察地面粗糙度系数α、风荷载体型系数Cp、脉动效应系数Cg、湍流强度Iz对两岸高层建筑顺风向风荷载的影响。
本节分析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方法,不同高宽比的顺风向风荷载均匀设计影响因素和对应水平的取值如
水平 | α | |||
---|---|---|---|---|
1 | 1.3 | G | Iz_TW | |
2 | 1.4 | βz | Iz_GB |
由
当显著性水平时,不同高宽比的矩形高层建筑在不同地貌下的顺风向基底剪力均匀设计回归系数检验p值如

图5 不同高宽比顺风向基底剪力均匀设计回归系数检验p值
Fig. 5 Value p of regression coefficient for uniform design of base shear force of along-wind with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由
当高宽比较小时,结构刚度相对较大,两岸标准给出的顺风向基底剪力计算值相近,同时所有4个因素的回归系数检验p值均大于0.05,检验不显著。随着高宽比的增大,脉动效应系数对顺风向基底剪力的影响逐渐显著,成为主导两岸标准顺风向基底剪力计算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为直观比较各因素对顺风向基底剪力的影响程度,

图6 不同高宽比顺风向基底剪力影响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
Fig. 6 of factors for base shear force of along-wind with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由
观察
当显著性水平时,不同高宽比的矩形高层建筑在不同地貌下的顺风向基底弯矩均匀设计回归系数检验p值如

图7 不同高宽比顺风向基底弯矩均匀设计回归系数检验p值
Fig. 7 Value p of regression coefficient for uniform design of base moment of along-wind with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由

图8 不同高宽比顺风向基底弯矩影响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
Fig. 8 of factors for base moment of along-wind with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本文以海峡两岸高层建筑顺风向风荷载为研究对象,在两岸建筑风荷载标准对标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均匀设计方法对两岸高层建筑顺风向风荷载进行了多因素分析,主要结论为:(1) 两岸风荷载标准对基本风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基本相同,但风速样本取样方法和分布参数取值方法存在明显区别;对于大致相当的地面粗糙度类型,两岸风荷载标准给出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分布大致相同;对于相同高度处的湍流强度,台湾标准取值明显大于大陆标准;对于不同重现期设计风速转换系数,台湾标准取固定值,大陆标准随地理位置不同而异。(2) 建筑物主体结构设计风压的计算,台湾标准采用同时考虑外压和内压影响的分类计算方法,大陆标准采用不考虑内压影响且不区分建筑物类型的统一表达式;两岸风荷载标准对顺风向、横风向和扭转向设计风荷载的组合方式存在明显不同;建筑物围护结构的设计风压计算,台湾标准采用分类计算方法,大陆标准采用统一表达式,两且均考虑内压和外压的影响。(3) 无论对于基底剪力还是基底弯矩, 和α都是两岸高层建筑顺风向风荷载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α、、Cp和等对顺风向风荷载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4) 不同高宽比的顺风向风荷载多因素分析表明,对高层建筑顺风向风荷载的影响基本上随结构高宽比的增大而增大;当高宽比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主导两岸标准顺风向风荷载的主要影响因素。当高宽比较大时,采用台湾标准阵风反应因子计算得到的顺风向基底响应要显著大于采用大陆标准风振系数计算得到的对应值。
作者贡献声明
董 锐:命题提出与构思、主要内容撰写与修订。
梁斯宇:数值计算、部分内容撰写。
邱凌煜:均匀设计多因素分析计算。
罗元隆:两岸风荷载标准对标分析。
刘国买:均匀设计方法实现与指导。
参考文献
董锐,李狄钦,罗元隆,等. 不同气候下海峡两岸建筑抗风标准之基本风速比较[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48(3): 119. [百度学术]
DONG Rui, LI Diqin, LUO Yuanlong,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basic wind speed under different climatic conditions of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21, 48(3): 119. [百度学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12[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百度学术]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oad code for the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GB 50009—2012 [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12. [百度学术]
詹氏书局编辑部. 建筑物耐风设计规范与解说[M]. 台北: 詹氏书局, 2017. [百度学术]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ens Book Company. Code and commentary for wind resistant design of buildings[M]. Taipei: Jens Book Company, 2017. [百度学术]
GE Yaojun, JIN Xinyang, CAO Shuyang. Comparison of APEC wind loading codification and revision of Chinese national code[C/CD]//Proceedings of 6th Workshop on Regional Harmonization of Wind Loading and Wind Environmental Specifications in Asia-Pacific economies. Gangneung: [s.n.] , 2010. [百度学术]
GE Yaojun, CAO Shuyang, JIN Xinyang. Comparison and harmonization of building wind loading codes among the Asia-Pacific economies[J]. 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2013, 7(4): 402. [百度学术]
金新阳. 亚太地区各国风荷载规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C]//第十一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 三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2004: 123-127. [百度学术]
JIN Xinyang.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building wind loading codes among the Asia-Pacific economies[C]//Proceeding of the 11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 Wind Engineering.Sanya: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Society, 2004: 123-127. [百度学术]
KWON D K, KAREE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ajor international wind codes and standards for wind effects on tall buildings[J]. Engineering Structures, 2013, 51(2): 23 [百度学术]
HOLMES J D. Along- and cross-wind response of a generic tall building: Comparison of wind-tunnel data with codes and standards[J].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2014, 132: 136. [百度学术]
VERMA A, GOLIYA R K. Comparison of static wind load on high rise building according to different wind loading codes and standar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Research, 2016, 5(5): 885. [百度学术]
赵杨, 段忠东, YUKIO Tamura , 等. 多国荷载规范中阵风荷载因子的比较研究[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0, 31(11): 1465. [百度学术]
ZHAO Yang, DUAN Zhongdong, YUKIO Tamura,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gust load factor in the load codes and standards of five countries [J]. Journal of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2010, 31(11): 1465. [百度学术]
张军锋, 葛耀君, 柯世堂, 等. 中美日三国规范高层结构风荷载标准值对比[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8(10): 18. [百度学术]
ZHANG Junfeng, GE Yaojun, KE Shitang,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nominal value of wind loads on tall buildings among the codes of China, America and Japan [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1, 38(10): 18. [百度学术]
陈余粮. 多国规范超高层建筑风荷载取值及与风洞实验的对比性研究[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13. [百度学术]
CHEN Yuling. Comparative study on wind tunnel experiment and the wind load value of super high-rise building based on many national wind load standards [D]. Wuha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3. [百度学术]
张相庭. 工程结构风荷载理论和抗风计算手册[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百度学术]
ZHANG Xiangting. Manual of wind load theory and wind resistant on engineering structure[M].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1990. [百度学术]
The uniform design association of china. Uniform design table[EB/OL]. [2017-01-24]. http://web.stat.nankai.edu.cn/cms-ud/UD/UD%20Tables.html.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