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水源地航运设施密集时,会使原水面临较高的突发石油类污染风险。分析了围油桶和拦藻网及组合工艺在不同流速和溢油量下的除油效能。实验探究了围油桶不同安装方式在不同流速下对持续溢油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淹没深度为0cm对溢油的去除效果最差,淹没深度为1.5cm在各种流速下出口质量浓度均较低(0.14~0.61mg·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提供安全的饮用水、为公共卫生事业处理污废水以及防止洪
水库设有围油桶、拦藻网等工艺用于去除水中石油类物质。围油桶串联后漂浮在水面上,横贯水面;拦藻网最上部漂浮在水面上,下部分浸入水中。先前的研究表明拦藻网和围油桶对不同浓度的油水混合物都有一定的吸附效果,但整体来说拦藻网效果要优于围油桶,这可能与吸附材料的放置方式和性质有很大关
本文探究了在不同溢油量和流速的情况下,围油桶和拦藻网的不同安装方式对吸附拦截溢油效果的影响,研究了不同藻浓度情况下拦藻网的拦油性能变化,为提高物理法除油效能、应对突发性石油类污染提供技术支撑。
实验中所用的油品为0#柴油,购于附近加油站。石油类标准物质为GBW(E)080913海洋环境检测石油标准物质(1 000 mg·
模拟溢油事故发生时的实验装置如

图1 实验水箱装置
Fig.1 Experimental water tank setup
为了探究在流动情况下围油桶和拦藻网对溢油的吸附处理性能,搭建了模拟河道流动情况下的溢油吸附拦截实验装置。以0#柴油为模拟事故泄露油品,对水库现有应急处理装置进行了不同布置方式的吸附拦截实验。考察了围油桶和拦藻网在不同布置方式的情况下,对不同流速和油量下的拦截吸附效果,并进行了布置方案的优选比较。
(1) 溢油在流动水面上从起始端到出口段的流动距离除以流动时间得到溢油的扩散流速,通过改变进口流量的不同而改变此流速;
(2) 根据实验装置尺寸取围油桶的1/4作为模拟围油桶装置,外表面按照不同的淹没深度包裹不同长度的围油桶外表面材料,并保证两侧不留缝隙,在实验前安装完成;
(3) 在进水堰上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向进水堰中滴加0#柴油,保证出口处的质量浓度趋于稳定,由于油水不溶且整个装置为流动状态,难以控制水中石油类质量浓度在较低水平,因此设置装置质量浓度为地表水石油类质量浓度限定值(0.05 mg·
(4) 在滴加实验开始时即先从出口处用烧杯接500mL空白水样测定水中的空白浓度,作为背景浓度;
(5) 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0,2,3,4,6,12min)在出口处取样测定,由于水样流出500mL需要时间较长,尤其是在较小流速的情况下,因此时间间隔在前期以1min为间隔,后续到达稳定后,查看在较大时间间隔的值;
(6) 在取样结束后关闭入口处泵的电源,取出围油桶材料,并依次测定取样的0#柴油浓度。
值得注意的是:①每次实验前均保证更换围油桶材料,保证结果互不影响;②每次实验前将装置内流道区使用表面活性剂清洗并冲洗干净,避免附着在内壁上的溢油干扰下一次实验。
为初步确定实验的最佳设置情况,对围油桶装置的淹没深度进行了预实验探究,当突发事故漏油时,围油桶仅在前端与水面的交界处以及往上的一小段距离会和溢油接触,与溢油的接触面积有限,因此不能较好的利用到绝大部分的围油桶面积。此时,如果两侧有缝隙,溢油就会从缝隙中穿过,造成拦油失效,此种情况较简单,本文不再探究。而在没有缝隙的情况下,水流会携带溢油从围油桶的下方穿过,淹没深度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溢油穿过围油桶的难易程度。
通过探究在0.15m·

图2 不同淹没情况的5min出口浓度及去除率
Fig.2 5min outlet concentration and removal rate for different inundation scenarios
在不同的水流流速和溢油量的情况下,分别以淹没0cm, 1.5cm和3cm为淹没深度指标,探究其对吸附溢油效能的影响,结果如

图3 单独围油桶在不同条件下的出口质量浓度
Fig.3 Export concentrations of individual drum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如
值得注意的时,在每条曲线的2―3min之间浓度均有波动,是因为溢油会先随着水流来到围油桶前端聚积,最开始接触到围油桶的部分被吸附下来,当材料达到吸油饱和而前端又源源不端的冲下来溢油时,多出来的油就会和水流一起穿过围油桶下方,此时因为随着淹没深度的增加,接触面积也在增加,而油也会被这部分材料吸收掉一部分,随后到达围油桶的后端。因为围油桶的存在在围油桶后方区域会有一个流速相对较小的区域,因此到达围油桶后端的溢油会在此处富集,并且会形成漩涡。随着溢油的不断涌入,漩涡达到了最大容量后水流就会携带大部分的溢油流向出口,因此可以看到在2min时有一个浓度峰值,而因为柴油相对水而言具有较大的黏性,前端冲走了溢油会携带走后端的溢油,因此就又会空出来漩涡空间。但是整个过程也并不能完全带走所有的溢油,只会在一个较低的浓度水平上波动。
当将流速增加到0.21 m·
随着流速的增加,各情况下装置的出口柴油浓度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说明水流流速是携带溢油突破第1道屏障的关键因素,在实际情况下,河道流速以0.21 m·
由于拦藻网的主要功能是除藻,但是在前期的调研中发现,拦藻网也具有较好的拦截浮油的效果。在现场取样时发现,水体经过围油桶后,石油质量浓度下降至0.042 mg·
在安装方式方面,结合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对单独拦藻网的做了4种安装方式的探究,如

图4 拦藻网的安装方式
Fig.4 Installation of algal screens
如

图5 单独拦藻网在不同初始条件下的出口质量浓度
Fig. 5 Outlet concentrations of individual algal nets at different initial conditions
当流速增加到0.15 m·
值得一提的是,垂直平铺效果一直较好,是因为逸油不仅需要突破一层拦藻网,还要突破后续在水中的部分,由于水面上的拦藻网为静置状态,很可能垂直平铺放置方式在下端形成了漩涡,水流并不能携带溢油以油水混合物的形式从后续平铺的部分突破。虽然后端也是大部分孔隙被水流占据,但是由于流速较慢给了材料与溢油充分接触的时间,而且也与低流速的水流裹挟溢油能力不足、需要突破的材料长度更长有关。
前面的研究发现,单独围油桶的拦截效果有限,且与淹没深度有关,淹没深度设置在在1.5cm的时候在任何流速、油量的情况下均有最好的去除溢油效果。不同布置方式的拦藻网单独放置时,垂直平铺方式在不同初始条件下的去除溢油效果最好,因此,结合生产实际的需要,将两种最优工况相结合,充分利用各自的拦截特点,形成高效的拦截溢油的屏障。
如

图6 组合工艺的去除性能
Fig.6 Removal performance of combined processes
如
由于拦藻网的主要功能是拦截水体中的藻类并非除油,因此需要探究在不同藻浓度情况下,拦藻网的拦截能力。将相同的大小的拦藻网泡入经过不同叶绿素a浓度(0.11、1.81、4.98、8.28和17.46μg·

图7 模拟拦藻网吸附藻类后的拦油性能变化
Fig.7 Simulated variation of oil interception performance after algae adsorption on algal nets
如
如
因此,在实际情况下,为了提高拦油效果,可选择增加溢油区的长度达到增加时间的效果,建议现有围油桶装置通过垂吊重物等方式向下淹没1.5cm,在现有拦藻网安装的后方,增加一道垂直平铺放置的拦藻网,有效利用双层放置和垂直平铺放置的特性,大幅提高现有应急处理溢油污染的能力,保障供给市区的原水水质安全。
(1) 单独围油桶情况下,随着流速的增加,各情况下的12min的出口浓度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说明水流流速是携带溢油突破水源地的第1道屏障的关键因素,出口处柴油浓度并非随淹没深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其中淹没深度为1.5cm在各种流速下出口质量浓度均较低(0.14~0.61 mg·
(2) 单独拦藻网情况下,垂直平铺放置表现最佳,且拦油效果优于围油桶,可能是拦藻网更能改变流道中的水流情况,出现了漩涡区可蓄油,其中垂直平铺方式的在各初始情况下的出口质量浓度均较低,且比单独围油桶情况更稳定(0.15~0.28 mg·
(3) 组合工艺与单独围油桶相比,除油效果均有明显提升,相较于单独围油桶淹没深度0cm而言,12min出口处质量浓度分别降低了78.8%、84.6%和78.5%,拦截能力大幅提高,且在原水背景下溢油排放并不是均匀泄露的,而是有规律、有波动的泄露;
(4) 用不同初始藻浓度处理完拦藻网后,拦藻网的吸油性能也有较大的变化,其中拦藻网对小球藻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在搅拌1h后水样中的叶绿素a浓度下降了73.6%~91.7%;在低浓度下处理过后的拦藻网与空白浓度的拦藻网拦截能力相似,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在高浓度情况下,拦截溢油能力降低明显,可能是因为过多的藻类黏附在拦藻网材料表面,将大部分活性位点占据,导致吸附能力下降;
(5) 建议在实际使用时,适当增加围油桶的淹没深度(1.5cm),且将后续的拦藻网采用垂直平铺方式放置,充分利用二者材料的拦油、除藻的功能特性,以及淹没深度和垂直平铺对水流运动的有利改变,有效应对突发性石油类污染。
作者贡献声明
徐斌:提供思路与研究支持;
张志:实验开展与论文撰写;
侯伟昳:采样方案制定;
杨生巧:工程设计与应用指导
唐玉霖:数据分析与论文修订;
任小孟:论文修订;
张天阳:实验方案设计与指导。
参考文献
LARSEN A T, HOFFMANN L.Emerging solutions to the water challenges of an urbanizing world[J]. Science, 2016, 352(6288): 928. [百度学术]
李国英. 坚持系统观念 强化流域治理管理[J]. 水利发展研究, 2022, 22(11): 1. [百度学术]
LI Guoying.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of river basin[J].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Research, 2022, 22( 11) : 1. [百度学术]
周婕. 城市水源地船舶流动风险源风险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2. [百度学术]
ZHOU Jie. Empirical studies on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of vessel liquidity risk in urban water sources[D].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百度学术]
郑正雄, 张肸同, 魏秀丽, 等. 不同材料对水源水石油类物质的吸附性能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49(9): 1218. [百度学术]
ZHENG Zhengxiong, ZHANG Xitong, WEI Xiuli, et al. Oil adsorption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oil-absorbing materials in source water[J].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21, 49(9): 1218. [百度学术]
张官兵, 李欣洁, 赵燊, 等. 我国水源污染事故风险点定量识别方法[J]. 环境工程学报, 2021, 15(1): 341. [百度学术]
ZHANG Guanbing, LI Xinjie, ZHAO Shen, et al. Quantitative identification of causation points for water source pollution accident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1, 15(1): 341. [百度学术]
杜剑, 王军, 王美蓉,等. 水上重大溢油事故围油栏鲁棒优化调度研究[J]. 中国航海, 2023, 46(2) : 113. [百度学术]
DU Jian, WANG Jun, WANG Meirong, et al. Robust optimal arrangement of oil containment booms for major marine oil spill accident[J]. Navigation of China , 2023, 46(2) : 113. [百度学术]
谢伊涵. 太浦河水源地石油污染特征与环境风险评估[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9. [百度学术]
XIE Yihan. Characteristics of oil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in taipu river water source area[D].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19 [百度学术]
牛小丹. 基于上下游合作的跨界河流水环境保护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8. [百度学术]
NIU Xiaodan. Study on transboundary rive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of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D].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18 [百度学术]
刘增贤, 王元元, 蔡梅. 太浦河溢油污染数值模拟及对策措施研究[J]. 江苏水利 , 2018(1): 25. [百度学术]
LIU Zengxia, WANG Yuanyuan, CAI Mei.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pilled oil pollution in Taipu River[J]. Jiangsu Water Resources, 2018(1): 25. [百度学术]
王雪蓉. 三峡库区航道溢油应急处置技术研究[J]. 珠江水运, 2021(24): 76. [百度学术]
WANG Xuerong. Research on oil spill emergency disposal technology for waterway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J]. Pearl River Water Transport, 2021(24): 76. [百度学术]
ZHOU Xiangyu, WANG Feifei, et al. Fabrication of hydrophilic and hydrophobic sites on polypropylene nonwoven for oil spill cleanup: two dilemmas affecting oil sorption[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 50(7): 3860. [百度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