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动力方程的推导,提出在地下结构抗震分析中,位移时程输入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考虑多种因素,建立了三维地下综合管廊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特性.研究发现,在轴向地震动输入情况下,结构出现整体弯曲变形.另外边界以及接触面条件对结构应变影响较大.在结构考虑为弹性的情况下,自由边界较无限单元情况下的结构应变幅值明显偏小,相对误差最大可达123.3%,当不考虑土体与结构之间的相对滑移时,结构的应变增大幅度可以达1/3之多.最后对行波效应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摘要:在同济大学TJ2边界层风洞中进行了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气动弹性模型的风洞试验,分析了距离较远且高度约为环球金融中心一半的周边建筑以及距离较近且高度与环球金融中心相当的金茂大厦对环球金融中心顶部平动和转动平均位移、均方根位移和绝对最大加速度的干扰效应.结果表明:当高层密集建筑群(不考虑金茂大厦)集中在上游或上游偏一侧时,会对平均值和均方根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扭转响应,当高层密集建筑群集中在下游时,影响很小;当金茂大厦位于环球金融中心的上游或上游稍偏一侧时,会减小环球金融中心的平动平均位移响应,表现为挡风效应,其尾流会增大环球金融中心的平动均方根位移响应,而当遮挡效应使得平均或脉动压力在形心轴两侧分布不均时会增大转动平均或均方根位移响应.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当金茂大厦位于环球金融中心下游或下游偏一侧时,会改变环球金融中心的漩涡脱落频率,当漩涡脱落频率和结构第一阶固有频率接近时,会在该频率振动方向产生显著的涡激共振现象.当金茂大厦位于环球金融中心一侧时会产生狭道效应(穿堂风),可能会对水平和扭转的平均和均方根位移响应产生影响,视狭道方位和压力分布状况而定.
摘要:通过了风洞实验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的对比,结果显示CFD模拟风特性剖面与实验结果吻合情况符合工程应用的精度要求,说明CFD模拟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在进行与风洞试验对比的数值模拟时,研究了壁面Y+值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说明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需要精细的壁面网格的支持.另外,通过CFD数值模拟无限长风洞构造满足水平均匀性要求的大气边界层流场,模拟结果显示模拟满足水平均匀性要求的大气边界层风剖面与计算风工程中通常使用的风剖面有一定的差异,因此针对此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引进小生境技术、种群迁移以及增加杂交个体之间的海明距离对自适应遗传算法进行了改进,从而建立了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改善了传统的遗传算法局部收敛和早熟的现象,大大加快了全局搜索的速度以及搜索全局最优解的概率.工程实例表明:提出的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应用于岩土工程的位移反分析具有搜索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同时对初始种群的形成方式、种群规模以及最大杂交概率、最大变异概率进行了参数分析.
摘要:结合工程实际,对河南广播电视发射塔中“桉叶糖”异型钢管“X”节点缩尺试验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实验的加载装置、测试结果和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这种节点在设计荷载下的受力性能和影响该节点荷载—应力曲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这种“桉叶糖”异型钢管相贯节点在设计荷载作用下具备足够的刚度和强度,满足设计需求;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有限元分析模型可进一步推广至未实测的“X”节点.
摘要:对采用螺栓接头的管片,管片间接头主要靠两种效应,即端面摩擦效应及螺栓抗剪效应,来平衡注浆压力对管片接头的剪切,认为端面摩擦效应主要在管片发生相对位移前发生作用,之后则螺栓抗剪效应是主要的.通过引入等效空隙率替代土体本身的空隙率来考虑建筑间隙的影响,对盾尾注浆情况下因注浆而对管片造成的压力进行了理论推导,得到注浆对管片产生的压力计算式.结果表明:注浆对管片产生的压力,随注浆时间的增长、注浆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将接头螺栓的抗剪效应与注浆对管片产生的压力结合起来,据接头螺栓的剪切破坏条件来控制注浆压力和注浆时间,即在求得注浆压力产生的螺栓剪应力前提下,要求该剪应力小于螺栓的许用剪应力,从而实现对注浆压力及注浆时间的控制.
摘要:限定了目标点井眼方向的三维圆弧型井眼轨道设计模型是一个非线性代数方程组,通常需要使用数值迭代方法进行求解.提出了一个消元化简方法,能够将其化简成一个一元至多22次代数方程和两个一元至多二次代数方程.通过求一元代数方程的全部非负实数解的数值算法,能够判断设计模型是否有解、有解时求出全部真实解.
摘要: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分配一般使用的是高峰小时机动车起讫(OD)矩阵,提出一种基于高峰小时发生率调查的高峰小时机动车OD矩阵预测方法.直接调查各类用地的高峰小时机动车发生率以及其出行种类,可以进行高峰小时的小区出发到达量(OD)预测以及到出行产生吸引(PA)的转换.在使用高峰小时机动车PA进行出行分布预测之后,利用调查得到的出行种类比例进行高峰小时机动车PA矩阵到OD矩阵的转换,进而得到高峰小时机动车OD矩阵.
摘要:为分析各参数对耐久性沥青路面混凝土基层温度应力的影响,分析了路面结构温度场,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确定了计算参数,通过正交设计表安排参数组合,计算混凝土基层的温度应力,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极差与方差分析.此外,利用均匀设计表安排参数组合求解混凝土基层温度应力,对计算结果进行回归,得出沥青路面混凝土基层的温度应力实用计算公式,以指导路面结构设计.
摘要:研究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收缩与翘曲引起的沥青加铺层温度应力一般规律,分析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局部弱化或脱空、接缝两侧进行局部处理对沥青加铺层温度应力的影响.指出降低沥青加铺层温度应力最有效的工程措施是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加铺层之间的接缝两侧设置具有较低剪切模量且材料泊松比较大的局部夹层,夹层段的层间水平刚度因子λu宜小于1/20,竖向刚度因子λv宜大于1/3,局部夹层单侧宽度以0.3~0.4 m为宜.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通过整流机组把交流电流转变成相对稳定的直流电流,供给电动车和车载设备用电,所产生的谐波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造成危害.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谐波的特征,运用自适应谐波检测方法对谐波检测分离进行仿真,并选择合适的参数,使系统达到最优结果.通过有源滤波器和无源滤波器的有效配合对谐波抑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谐波含量大大降低,达到改善功率因数,优化电网电能质量的目的.
摘要:首先建立隧道土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了1~80 Hz的振动在距隧道中心170 m范围内振动速度和加速度的衰减特性.将轮轨动力耦合分析获得的不同地铁轨道作用在道床上的动荷载作为有限元分析模型中的作用力,计算分析了不同轨道结构地段的地表振动传播特性,结果表明:在50 m范围内浮置板减振效果明显,在50 m以上轨道减振形式对地面振动影响不明显.
摘要:针对城镇污水回用技术的处理要求和特点,研究了自制铝铁/高锰酸钾复配药剂对城镇污水深度处理的效果和机理,提出了最佳工艺组合.结果表明:当药剂投加量为90 mg·L-1,絮凝时间为15 min,絮凝搅拌强度为120 r·min-1,沉淀时间为30 min时,浊度去除率为95%,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达到75%,总磷去除率达到98%.此外,为使出水满足城市污水回用标准,研究了复配药剂的投加量与不同水质COD去除率的关系,并得出二者之间的线性关系,药剂费用约为 0.03~0.07 元·m-3.
摘要:采用蒸发、衍生化等方法分离、富集出高铁酸钾氧化降解苯酚的中间产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定性分析出了对苯二酚、苯醌、联苯二酚和苯氧基苯酚以及草酸、顺丁烯二酸和反丁烯二酸等降解中间产物,并依此推测了高铁酸钾降解苯酚的主要途径.
摘要:利用微乳液体系(硝酸铕水溶液/CTAB/配体有机溶液/正己烷),通过溶剂热法,合成出了荧光性铕(Ⅲ)二苯并二十一冠七醚(DB21C7)纳米配合物[Eu(DB21C7)2(NO3)3].并运用元素分析(EA)、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荧光光谱(FS)、透射电镜(TEM),对其组成、形貌以及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
摘要:采用正交设计的试验方法,以萃取效率、粘结强度损失为考核指标,选择电流密度、原始氯离子含量、电解液种类及萃取时间作为影响因素,综合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电流密度是影响萃取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萃取时间.提高电流密度加快了氯离子迁移的速度,而延长萃取时间可增加氯离子的萃取量.对萃取效率影响大的因素对钢筋粘结强度损失的影响也大.增大电流密度,延长萃取时间,可提高萃取效率,但也可导致较大的粘结强度损失.在实际工程中选择萃取参数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影响.
摘要:利用等温量热法、核磁共振谱(NMR)分析、X射线衍射相分析以及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羟乙基甲基纤维素及其掺量对水泥浆体水化放热、水化产物以及水化进程的影响.研究表明,羟乙基甲基纤维素能够延缓水泥早期水化,降低早期水化放热速率和水化放热量,但其对水泥中后期水化则没有明显的延缓作用;羟乙基甲基纤维素与水泥水化产物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使得水泥浆体水化产物CSH凝胶中的硅氧四面体由一聚合态向一聚合态和二聚合态共存转变.
摘要:以一台轿车用直喷式柴油机为试验样机,分别燃用五种不同天然气制油(GTL)掺混比例的混合燃油.研究其总的NOx排放,以及NO,NO2,N2O等氮氧化物主要组分的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各GTL混合燃油的NOx排放曲线形态较为接近,低负荷时差异较小,随负荷增加,排放差异增大.NOx排放以NO和NO2为主,各GTL混合燃油的NO排放随着负荷上升而增加,NO在总NOx排放中始终占有最高比例.NO2排放也占有相当比例,在低负荷和高负荷均较低,中间负荷最高,大负荷高温不利于NO2的生成.N2O排放量极低,在低负荷时有一定生成量,中高负荷N2O排放几乎为零,缸内高温不利于N2O排放的生成.随GTL混合比的提高,NOx和NO排放降幅增大,NO2排放有所增加,但总体幅度不大.
摘要:将高反射涂层与常用的3种墙体材料组合成15种建筑墙体模型,采用能耗模拟软件DOE2对该涂层的使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高反射涂层对夏季非空调建筑的降温效果非常明显,而且热容量越大的建筑,降温效果越明显;在室内温度高于26 ℃条件下,涂层对通过墙体热流量的降低量非常显著;虽然冬季应用高反射涂层不利于建筑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但是在计算条件下,这种影响相对较小.
摘要:为把握上海市住宅能源消费结构,选取了2户住宅,对其电、燃气使用情况和室内外温湿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跟踪实测,并对结果进行考察及分析.根据几次问卷调查及实测结果推测逐年变化趋势,可得目前上海市住宅能源消费结构约为:炊事25%~33%、洗浴11%~13%、空调19%~21%、照明5%~6%、娱乐信息8%~10%、冰箱10%~13%、其他家电15%~20%.并将此结果与2002~2003年日本九州冲绳地区实测的3户公寓住宅能源消费结构进行比较.与日本相比,上海的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九州冲绳地区实测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为上海实测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的2.836倍,人均能耗为上海的1.424倍.
摘要:基于工作流的Petri网结构化建模方法,证明了工作流网的T不变量和P不变量的存在性、可覆盖性,给出了一个工作流模型完整性的充要条件,进一步得到了基于T不变量的多项式分解算法,与以往非多项式分解算法相比,克服了遍历的不足,降低了算法复杂度,给出的实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摘要:延时估计偏差通常会严重影响射频(RF)功率放大器预失真技术的性能.通过对预失真技术中延时估计偏差的理论分析,发现若要保证存在延时估计偏差时预失真器仍能实现放大器的线性化,则设计的预失真器应是理论上理想预失真器的一个延时版本;并提出一种记忆多项式模型用于放大器的预失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记忆多项式模型比一般多项式模型对延时估计偏差有更强的鲁棒性.
摘要:理论上证明了采用路径负载均衡技术对于提高系统可用性是有效的,提出了一种可避免失效路径的动态路径负载均衡算法.该算法结合路径等待队列长度和响应时间对路径权值进行动态调整,实时调整负载分配,提高路径带宽利用率.同时还可以实时监测路径的通断情况,屏蔽错误路径,进一步延长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有效提高系统可用性.最后用仿真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
摘要:将传统培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选取西太平洋暖池区上的5个位点进行深海细菌群落结构分析.变形梯度凝胶电泳(DGGE)带型分析表明5个位点的细菌群落结构相似,分子生物学调查得到的15种类型归属于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a) 的gamma 亚群、alpha 亚群、beta 亚群、delta亚群,其中与硫代谢相关的克隆子数可达14.03%,说明该海域的硫代谢活动较活跃;用培养的方法共获得32株细菌,归属于变形细菌的gamma 亚群、beta 亚群,革兰氏阳性细菌.两种方法中变形细菌的gamma 亚群为沉积物中的优势细菌类群,说明gammaproteobacteria 在太平洋海域有广泛的分布.分离的菌株大多能够在低温环境下产生大分子物质水解酶类,同样说明所调查海域有比较活跃的物质代谢活动.
摘要:利用改进的常水头压力渗透仪对非饱和油田白垩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中采用轴平移技术来控制基质吸力,据以研究非饱和油田白垩的渗透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油田白垩的渗透性与其所承受的应力、渗压梯度和基质吸力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围压的增大,白垩孔隙比和油渗透性都随之下降,表现出明显的压敏效应;渗压梯度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油渗透系数;注水作用使白垩内部含水量提高、基质吸力降低,并使油渗透性降低.上述研究成果为在石油开采工业中探索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技术提供依据.
摘要:分析了大尺度海面与地形数据的区别,提出一种基于OpenGL索引顶点数组的细节层次(LOD)算法.采用视点相关技术,建立了一种网格模板,将每级网格划分为8个矩形区域和4个T型裂缝缝补区域,使用索引顶点数组高效绘制所有区域.根据视点进行可见性判断,对可见点使用PM海浪谱实时反演海面数据,逼真地实现了大尺度海面的漫游.
摘要:笔者曾提出一种不可行序列线性方程组滤子方法.它将不可行无需二次规划(QPfree)方法与滤子技巧结合,可以避免罚参数的选取.只需求解两个具有相同系数矩阵的线性方程组以得到搜索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序列二次规划方法的缺点.在以上算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同系数矩阵的线性方程组以计算二阶校正步,使得算法避免了Maratos效应.在一定的条件下,证明了该算法的局部超线性收敛性.
摘要:研究了从单连通区域ΩR2∪{∞}到酉群及其实形式的调和映射的S1不变扩张解,证明了S1不变扩张解既是KerAφz可交换的又是ImAφz可交换的;给出了S1不变扩张解的另一种代数构造方法,并且证明了经过旗变换得到的扩张解仍然是S1不变的.随后给出了S1不变G扩张解的显式构造.
您是本站第 4754718 访问者
版权所有:《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同济大学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内 邮编:200092 电话:021-65982344 E-mail:zrxb@tongji.edu.cn
本系统由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