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52(11):1699-1705.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2499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第2代矢量量化变分自编码器(VQ?VAE?2)的自监督混凝土表观裂缝检测算法,可以在缺少裂缝样本的条件下实现高效检测。以重建误差为检测指标,利用无裂缝图片训练VQ?VAE?2,使其在重建裂缝图片时产生更大的重建误差;在计算重建误差时将原图和重建图片均分割成若干图块,取对应图块间重建误差最大值作为图片的重建误差,以增大2类图片的重建误差差异。结果表明,该算法的精确率为0.954,召回率为0.959,准确率为0.956,F1分数为0.957。在无裂缝样本作为训练集的情况下,该算法能较好地完成混凝土表观裂缝检测任务。
2023, 51(7):1065-1072.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2013
摘要:为评估和校准现行规范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reinforced polymer, FRP)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裂缝宽度计算公式,系统收集了国内外FRP筋混凝土(FRP-RC)受弯构件裂缝宽度试验数据。基于若干筛选原则,建立了包含111根FRP-RC受弯构件的数据库。通过对比最大裂缝宽度试验值和计算值,评估了国内外3部常用规范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规范GB 50608—2010严重低估了裂缝宽度,尤其低估了GFRP-RC和BFRP-RC构件的裂缝宽度;相比之下,规范CJJ/T 280—2018能较准确地预测裂缝宽度,而规范ACI 440.1R-15高估了裂缝宽度。基于该数据库,通过引入弹性模量比Ef / Es修正了规范GB 50608—2010中的裂缝间纵向受拉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并分别校准了3部设计规范中的FRP筋表面形态黏结特性系数。
2023, 51(9):1395-1406.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2417
摘要:为研究带开孔板连接件(PBL连接件)的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的疲劳性能,设计制作了1块连续组合桥面板试件,试件长9.25 m,宽1.5 m,最大混凝土板厚24 cm,压型钢板厚3 mm;开展了单点变幅疲劳加载和间隔性的静力加载试验,测试了试件的跨中挠度、钢底板和负弯矩区钢筋应变,观测了负弯矩区混凝土裂缝的分布与发展,测量了最大裂缝宽度,得到了组合桥面板试件受力性能随疲劳加载次数增加而退化的过程以及和试件的疲劳破坏形态。试验结果表明:组合桥面板试件的受力性能随着疲劳加载次数的增加而发生退化;在经过累计600万次疲劳加载后试件未发生破坏,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抗疲劳性能;组合桥面板试件最终的疲劳破坏形态为跨中截面钢底板断裂破坏,裂纹最先萌生于PBL连接件与钢底板焊接位置,同时静载下负弯矩区混凝土的最大裂缝宽度达到了0.2 mm,利用线性损伤准则分析了已有的S-N(应力幅?循环次数)曲线对组合桥面板的适用性。
2023, 51(11):1692-1700.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2150
摘要:为解决裂缝检测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时数据集标注效率低、成本高的现状,以及现有计算机标注算法对复杂环境适应性较弱的问题,基于计算机视觉与概率统计理论,提出低监督快速标注的概念,并以计算机标注和人工标注相融合的全新标注模式,形成了完整的裂缝检测模型数据集的快速标注算法。与人工逐像素标注相比,标注精度均为84%以上,且可节省至少85%的时间;与传统计算机标注方式相比,标注干涉和简单人工标注方式可以较好地处理复杂背景问题。经U?Net深度学习模型验证,测试集的平均交并比可达0.90。
2023, 51(12):1813-1821.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3100
摘要:为探明钢纤维对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高持久应力作用下的损伤与失效的影响,采用28天龄期的UHPC与普通混凝土试件开展了徐变损伤与失效试验。测试了各个试件加载全过程的轴向与环向应力应变,分析了其破坏模式、残余应变、徐变应变与名义泊松比。结合超声波无损检测与扫描电子显微镜手段,分析了UHPC内部微裂缝扩展与钢纤维与水泥基体的黏结损伤。结果表明:高持久应力的作用会导致UHPC与普通混凝土试件内部微裂缝扩展,引发构件横向膨胀,并最终导致构件破坏。UHPC中钢纤维的桥接约束效应可以很好地控制内部微裂缝扩展,从而限制了构件的横向膨胀。在持荷加载前,UHPC与普通混凝土具有类似的泊松比(0.18~0.19);在持荷破坏时,UHPC的最大泊松比为0.28,而普通混凝土的最大泊松比达到0.6。当持久应力水平超过0.70 fc时,徐变损伤开始出现,具体表现为循环加载的强度与弹性模量下降。随着持久应力水平的提升,钢纤维与水泥基体的黏结出现损伤,钢纤维无法约束试件内部微裂缝的扩展,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试件损伤,甚至导致了试件的破坏。
2022, 50(7):921-932.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2112
摘要:面向建筑健康的高时效监测需求,为提升表面病害视觉检测的自动化水平,提出了场景信息引导的无人机自主巡检任务规划方法。利用场景先验信息,针对建筑结构特征,设计了平行观测和包络观测两种观测模式,实现了狭窄空间中独栋建筑的全覆盖避障巡检,获取了毫米级分辨率的整体建筑观测影像,并对巡检质量的整体评估提出了有效的量化指标。将建筑立面划分为3 720个子区域,利用深度残差网络开展了裂缝识别分类。错分13个子区域,漏分14个子区域,裂缝识别精度高。将裂缝骨架线映射到建筑三维模型,为裂缝形态与建筑整体的一体化表达提供了数据支撑。该研究将高精度三维重建与表面病害识别相结合,为建筑健康一体化监测提供了有效的观测分析手段。
2020, 48(6):788-795.DOI: 10.11908/j.issn.0253-374x.19405
摘要:为了考虑纤维混凝土中纤维对裂缝的桥接作用并计入其对抑制组合桥面板混凝土裂缝产生与发展的有利作用,提出了一种纤维混凝土开裂后残余应力的计算方法和考虑残余应力的裂缝宽度计算方法。综合考虑影响混凝土开裂后残余应力fR,1的因素有:纤维屈服应力σy、纤维体积率Vf、混凝土抗压强度fcm、纤维长度lf、纤维特征参数a,推导了上述因素对影响纤维混凝土开裂后残余应力的相关性。基于35组纤维混凝土梁三点加载缺口梁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得到了具有95%保证率的fR,1计算公式。在欧洲规范混凝土裂缝宽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考虑纤维混凝土开裂后残余应力的贡献,提出了一种组合桥面板负弯矩区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通过一个纤维混凝土组合桥面板负弯矩加载试验对该计算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开裂后钢筋应力及裂缝宽度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2019, 47(09):1260-1267.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019.09.005
摘要:考虑混凝土裂缝的非贯通条件,根据裂缝深度将带裂缝混凝土结构分为裂缝区和无裂缝区.依据 Fick 第二定律,建立氯离子在带裂缝混凝土结构中的扩散方程,结合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采用Laplace变换法得到带裂缝混凝土结构中氯离子扩散方程的解析解,并分析裂缝宽度和深度对氯离子分布规律及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寿命影响.结果表明,裂缝的深度越小、宽度越大,则裂缝非贯通条件下的氯离子浓度与裂缝贯通条件下的氯离子浓度差异越大.随着裂缝深度与保护层厚度之比dcr/dc增大,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寿命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当dcr/dc=1.0时,结构耐久寿命取得最小值;当dcr/dc>1.6时,结构耐久寿命可近似按裂缝贯通时的情况计算.
2019, 47(09):1277-1285.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019.09.007
摘要:为降低对结构表面进行裂缝识别的经济和时间成本,而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使用消费级照相机对裂缝图片进行处理,识别裂缝区域和测量裂缝宽度,包括图像模糊、图像增强、形态学运算、图像畸变校准、连通域标记、孤立点消除、裂缝碎片拼接等.对提取出的裂缝区域,统计裂缝发展方向,计算其对应的裂缝长度及宽度.通过钢筋混凝土梁静力加载试验,对梁表面裂缝进行拍摄,在实验室条件下得知裂缝宽度误差在0.1 mm左右.
2019, 47(12):1825-1830.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019.12.019
摘要:基于点云影像提出了多尺度空间下的裂缝渗水区域识别检测算法.根据不同尺度隧道裂缝的物理特点,通过定义尺度空间,提出了一种融合型图像检测算子,保持对带状裂缝检测的稳定性,同时对于灰度值较高的小裂缝,可以恢复对其的敏感特性,得到较多的响应边缘像素,实现不同尺度裂缝渗水区域的识别和检测.并通过实例证实了该算法可以有效排除伪裂缝信息的干扰,对不同尺度的裂缝进行准确识别定位和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