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53(3):325-337.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3281
摘要:膨胀性黏土岩的结构退化特性引起的工程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综述了国内外针对不同水—力作用下膨胀性黏土岩的结构性退化的宏微观表征、退化机理和模型等方面现阶段取得的重要成果;分类梳理了室内试验结果,将其汇总为宏观指标(物理、力学指标)与微观指标(定性分析、定量指标);厘清退化机理,将其总结为水致退化与力致退化;归纳退化模型构建方法,将其提炼为经验修正法、弹塑性损伤法与结构简化法。针对尚未攻克的难题,在膨胀性黏土岩结构性退化的评价指标完善、机理深化和模型建立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含黏土岩的工程实际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4, 52(9):1409-1417.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2442
摘要:针对泥浆池中盾构废弃泥浆在上部真空脱水作用下倒渣及运渣受限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废弃泥浆底部真空脱水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废弃泥浆底部真空脱水装置开展了自重、自重+底部真空荷载、自重稳定+底部真空荷载、自重稳定+底部分级真空荷载4组不同脱水荷载工况下废弃黏土泥浆模型试验,分析了废弃黏土泥浆的泥?水界面沉降量、孔隙水压力以及脱水后含水率和总脱水量等物理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先对废弃泥浆进行自重脱水处理,再对其底部分级施加真空作用的脱水方式具有更好的脱水效果。采用该方法对初始含水率为103.00%的废弃黏土泥浆进行脱水处理后,含水率分布范围为37.10%~62.65%,其内部孔隙水压力的最小值可达-73.09 kPa,接近底部真空作用值-80.00 kPa;且该工况相较于其余3种工况,平均沉降量分别提高了106.40%、2.91%、6.15%,总脱水量分别提高了122.0%、8.0%、5.1%。同时,基于分段线性化有限差分(CS2)模型建立了废弃黏土泥浆真空脱水数值计算模型,对废弃黏土泥浆在脱水过程中泥?水界面沉降量进行数值模拟,验证了数值计算模型的有效性。
2024, 52(10):1543-1550.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2431
摘要:在饱和黏性土的非水相有机液体(NAPL)渗透试验中,NAPL-土的相互作用易导致土样收缩而产生侧壁渗漏,影响试验结果的可靠性。采用固结渗透仪开展了上海淤泥质黏土的煤油渗透试验,研究竖向固结压力pv的大小和土样结构性对侧壁渗漏以及试验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絮凝结构的原状土样在pv 为 50 kPa、200 kPa下均存在侧壁渗漏,测得的渗透系数偏大,在pv = 400 kPa下可得到可靠的试验结果。对于分散结构的重塑土,在pv = 400 kPa下仍然存在侧壁渗漏。根据原状土样的孔径分布以及在pv = 400 kPa下的渗透试验结果,讨论了上海淤泥质黏土中NAPL渗透的基本特性,对了解沿海软黏土中NAPL类污染物的迁移特征有指导价值。
2023, 51(1):1-7.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2317
摘要:既有饱和正常固结土体加热试验研究表明,温度升高时,土体的体积变化表现为体积收缩,这与热胀冷缩基本通识相违背。针对这一问题,通过热?水?力(THM)完全耦合有限元程序对饱和正常固结黏土的加热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由于黏土的热传导系数及渗透系数都比较低,在升温过程中,试样内部会形成温度差,进而产生超孔隙水压,随着超孔隙水压的消散,最终使土体表现为热压缩现象。当增大土体的渗透系数时,土体内部不产生超孔隙水压,这时土体表现为热膨胀。因此,饱和正常固结土体升温引起的热压缩现象并非土体基本力学特性,而是一个边界值问题。
2023, 51(9):1416-1423.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1540
摘要:原位软土处于K0固结状态因此变形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和各向异性,然而室内三轴剪切试验通常采用等向固结方式,目前对K0固结和等向固结两种方式下不排水剪切的模量Eu的差别还未系统的对比总结过。采用上海软黏土的原状土样和重塑土样,进行了三轴等向固结压缩(ICUC)、K0固结压缩(ACUC)和K0固结拉伸(ACUE)三种不排水剪切试验,对比分析了应力?应变曲线、不排水模量Eu的非线性特性以及双曲线模型的参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同等应变下ICUC试验的Eu与ACUE试验相近,但要大于ACUC试验值;ACUC试验与ACUE试验具有相近的初始模量和破坏比。结合试验结果和双曲线模型,推导给出了适用于这三种试验的归一化模量的统一表达式,并给出了上海软黏土的参数值。
2021, 49(2):163-172.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0237
摘要:为导出饱和黄土中不排水柱孔扩张问题严格解,采用结构性黄土修正剑桥模型描述黄土力学特性。在弹性区采用小变形假设求解孔周土体应力与变形,同时将塑性区柱孔扩张边值问题转化为3个以应力分量为基本未知量的一阶非线性常微分方程求解问题。以弹塑性界面上应力分量作为初始条件求解控制方程,得到孔周塑性区应力分布,然后对径向平衡方程积分求得孔隙水压力。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退化解与已有数值解完全吻合,并且黄土结构性对孔周应力、超静孔压以及弹塑性半径等影响显著。
2021, 49(8):1128-1134.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0455
摘要:通过开展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研究了初始相对密实度、黏土掺量及固结方式对含细粒砂土静态液化特性的影响。纯丰浦砂试验结果表明,中密和密实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呈持续应变硬化特性,孔压先增加后减小到负值,只有在极松散(密实度Dr=5 %)情况才出现持续的应变软化。掺入一定量上海黏土的丰浦砂试样试验结果表明,在细粒含量不高条件下,细粒含量增加导致砂土更易发生应变软化。基于试验结果以及计算得到的二阶功变化情况,获得了砂土静态液化失稳触发点对应的应力比。该应力比随试样初始密实度增大而增大,随细粒含量增加而减小,说明砂土越松散、细颗粒含量越高越易触发静态液化失稳。
2020, 48(01):24-32.DOI: 10.11908/j.issn.0253-374x.19093
摘要: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自动有限元软件开发了考虑两相流和对流弥散作用的重质非水相有机污染物(DNAPL)迁移分析模块。以氯苯为例,选取典型参数值,进行了均质饱和黏性土中DNAPL一维纵向迁移的数值分析。单一的对流弥散分析结果表明,在静水条件下,以分子扩散作用为主的溶解态的DNAPL的纵向迁移速度较为缓慢(每年约几厘米)。DNAPL?水两相流和对流弥散的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渗透系数k达到1×10-6 cm?s-1的饱和粉质黏土,受自重驱动的两相流所造成的自由相DNAPL的纵向迁移平均速率达到每年几十厘米;自由相DNAPL的溶解进一步导致土中溶解相DNAPL的浓度迅速增大到溶解度,直接影响了孔隙水中溶解相DNAPL的浓度。研究表明,两相流很可能是造成生产时间达几十年的旧农药厂的饱和黏性土地层深部出现DNAPL污染物的主要机理。
2020, 48(9):1296-1304.DOI: 10.11908/j.issn.0253-374x.19455
摘要:回顾了饱和黏性土总强度Su的概念以及“φ=0法”的基本原理,指出直接将三轴固结不排水强度指标ccu、φcu 和直剪固结快剪强度指标ccq、φcq代入朗肯土压力公式是一种错误的分析方法,由此导致了对水土合算土压力分析方法的误解。根据两种试验的原理,推导出了采用强度指标ccu、φcu 和ccq、φcq表示的总强度Su,进而依据“φ=0法”,给出了基坑开挖卸载下正确的水土合算土压力公式。结合该公式,对行业规范中采用的一些土压力计算方法进行了评述,并结合算例结果对计算分析中几种强度指标的应用进行了评价。
2020, 48(11):1537-1544.DOI: 10.11908/j.issn.0253-374x.19301
摘要:以长江口长兴岛潜堤后方滩涂圈围工程为研究背景,采集堤坝地基土样,根据实际工况应力路径设计不同围压和动静应力组合,对淤泥质软黏土进行动三轴试验,探究地基土在分级施工加载与波浪荷载耦合作用下软黏土应变、孔压特性以及强度弱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耦合应力加载后土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应变软化和强度弱化特性,分级加载效应可使应变及孔压增量减少,且应变增量、孔压增量与循环振后静强度折减度,均和固结围压、静偏应力比、动偏应力比等因素相关。当动偏应力比相同时,深度较浅土层围压较小,静偏应力比反而较大,其应变与孔压增量越大,静强度衰减越明显。随着动偏应力比增大,土单元的应变增量与孔压增量、强度折减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并且不同深度的差异性较大。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强度折减度β、广义综合剪应变γgs及广义综合孔压增量比Δu/σ3进行了量化,并对(γgs-β)及(Δu/σ3-β)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具体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