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53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
    • 水—力作用下膨胀性黏土岩结构性退化研究进展

      2025, 53(3):325-337. 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3281

      摘要 (41) HTML (15) PDF 1.57 M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膨胀性黏土岩的结构退化特性引起的工程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综述了国内外针对不同水—力作用下膨胀性黏土岩的结构性退化的宏微观表征、退化机理和模型等方面现阶段取得的重要成果;分类梳理了室内试验结果,将其汇总为宏观指标(物理、力学指标)与微观指标(定性分析、定量指标);厘清退化机理,将其总结为水致退化与力致退化;归纳退化模型构建方法,将其提炼为经验修正法、弹塑性损伤法与结构简化法。针对尚未攻克的难题,在膨胀性黏土岩结构性退化的评价指标完善、机理深化和模型建立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及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含黏土岩的工程实际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桥台变形特性的离心模型试验

      2025, 53(3):338-347. 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3279

      摘要 (20) HTML (6) PDF 3.20 M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工作状态下加筋土桥台变形特征,以桥梁基础偏移距(即梁座基础到面板内侧的距离)和梁座基础宽度2个影响因素为变量,开展了5组离心模型试验,通过在离心场内分级施加荷载以揭示加筋土桥台的变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加筋土桥台变形与基础偏移距大小和基础宽度尺寸密切相关,变形值随基础偏移距增加而减小,但存在最优基础偏移距,超过该值对控制桥台变形作用不大;变形值随基础宽度增加而增大。试验结果还揭示,筋材应变极值随基础偏移距增加而减小,随基础宽度增加而增大;每层筋材应变极值出现在桥台基础下方并逐渐向筋材与面板连接处过渡,且呈上大下小的特点;加筋土桥台体积应变均小于0.15%,在设计计算时仍可采用“零体积应变”假设;现行规范给出的面板最大水平位移计算值与实测值存在较大偏差,不能很好地反应基础偏移距和基础宽度的影响,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成果可为加筋土桥台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基于承插和栓接组合的预制装配式悬臂挡土墙

      2025, 53(3):348-354. 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3238

      摘要 (20) HTML (4) PDF 1.33 M (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便于预制装配式悬臂挡土墙的推广及应用,在对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承插和栓接组合连接的预制装配式悬臂挡土墙,研究了总体构型、结构计算及安装工艺,从理论分析、试验验证和工程应用三方面进行了论证。提出的基于承插和栓接组合式连接的预制装配式悬臂挡土墙满足结构安全要求,便于预制和安装,施工速度快,工艺完善,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动态光照对密闭空间人员睡眠节律和警觉性的长期影响

      2025, 53(3):355-367. 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3245

      摘要 (17) HTML (2) PDF 2.76 M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人在长期缺乏采光的密闭空间内容易发生昼夜节律紊乱和睡眠障碍的问题,对20名被试者在地下密闭空间内进行了连续4周的光照实验,且每周采用一种光照模式,测量睡前的褪黑素、皮质醇、主观困倦度和核心体温,监测睡眠主观评价得分、入睡潜伏期、夜间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等指标,由实验可知,第1周采用恒定光照模式,睡前褪黑素浓度和困倦度逐天降低,核心体温逐天增加;第2周作息时间强制前移了2 h;第3周采用动态光照模式,在夜间采用强光刺激,睡前核心体温和皮质醇浓度提高,褪黑素浓度和主观困倦度下降,睡眠得分和睡眠潜伏期逐天增加,睡眠质量逐天变差,反应时间变短、错误率降低;第4周采用晨间强光刺激和夜间暗光保护的动态光照模式,睡前褪黑素浓度和困倦度显著提升、核心体温和睡眠潜伏期逐天降低,睡眠质量逐渐改善。光照对昼夜节律和睡眠质量的影响存在逐天累积的效应,通过动态光照模式可针对性地帮助密闭空间内的人员保持昼夜节律的稳定性和适应各自的轮班作业时间。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交通运输工程
    • 基于深度学习的城市快速路交通拥堵点段车辆路径溯源

      2025, 53(3):368-379. 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3235

      摘要 (9) HTML (2) PDF 1.49 M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突破既有研究将交通拥堵溯源问题简化为路径流量估计或拥堵关联分析的局限,构建一个更全面有效的城市快速路交通拥堵点段车辆路径溯源体系,以路径为基本分析单元,构建融合路径流量估计与拥堵关联分析的统一框架,并提出基于路径的可变形卷积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RSDC-LSTM)方法。该模型包含3个核心模块:基于历史路径流量数据与短时预测数据构建路径状态特征集;通过多路径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与软注意力机制的协同建模,量化各路径对交通拥堵的动态影响权重;采用可变形卷积神经网络捕捉拥堵点段的空间拓扑关联特征,实现时空双维度的路径重要性评估。实证研究表明,RSDC-LSTM 能有效识别交通拥堵关键路径并建立影响度排序。通过对前10%高影响路径实施调控,可实现行程速度峰值提升23.36%,停车次数与延误时间最大降幅分别达 29.41% 与 43.82%。RSDC-LSTM 方法为动态交通管控策略制定提供了可量化的决策依据,有助于提升城市快速路的交通运行效率。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无保护左转场景下冲突车辆意图识别与一致性分析

      2025, 53(3):380-390. 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3239

      摘要 (6) HTML (3) PDF 1.33 M (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究无保护左转场景下人类驾驶员意图的一致性方向和演化过程,以加快自动驾驶汽车在与人类驾驶汽车交互时双方意图一致性的达成。首先,基于中国上海仙霞剑河交叉口(XXJH)数据集和德国inD数据集,提取出无保护左转场景的实证轨迹。然后,基于同理心原则,提出合作加速度指标表征实时意图倾向,并利用支持向量机构建合作加速度、到达冲突点时间(T)和单边预期一致性方向的函数关系。接着,为探究双边预期一致性方向及其变化过程,将上述函数映射到左转车和对向直行车到达冲突点时间(即TlTs)组成的坐标空间上,提出了决策时间域图的分析方法。在实际数据中挖掘人类驾驶员意图演化过程,得到预期意图冲突区域(即左转场景的“两难区”),在inD数据中两难区位于直线Ts=Tl上方,而在XXJH数据中预期冲突区分布整体位于此直线附近,从意图决策和演化的角度说明了inD数据中直行车具有更高的通行优先权,而XXJH数据中左转和对向直行车均认为双方通行优先权是相当的;挖掘了意图一致达成的置信区域,当交互状态位于在某一方到达冲突点时间小于2 s的区域,趋同比例平均为95%以上,可视为意图收敛区域。最后,讨论了将意图识别与一致性演化结果作为先验知识应用到自动驾驶汽车的交互策略,实现预期协同决策规划。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基于间隙接受理论的高速公路双车道入口辅助车道长度

      2025, 53(3):391-401. 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3416

      摘要 (10) HTML (9) PDF 1.70 M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高速公路双车道入口辅助车道的合理长度,采用路侧激光雷达获取车辆在辅助车道区域的运行速度和车头时距数据并分析其分布特征;采用无人机航拍视频及Tracker车辆追踪软件获取入口辅助车道路段的接受间隙和拒绝间隙,通过Raff临界间隙估算方法确定路段的临界间隙为2.475 s。根据驾驶人在入口辅助车道路段的驾驶行为,结合路段车辆运行和微观换道特性,建立了双车道入口辅助车道长度计算模型,将辅助车道划分为等待距离和左换道距离2个组成部分。基于临界间隙和运行速度与车头时距分布特征,标定了长度计算模型中的相关参数,提出了双车道入口辅助车道长度推荐值。研究结果表明:入口辅助车道长度与车辆运行速度正相关,且辅助车道长度推荐值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规定值小,说明规定值有一定的长度富余,在用地紧张路段可控制车辆运行速度,适当缩短辅助车道长度。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全自动无人驾驶列车障碍物检测的轨道区域检测算法

      2025, 53(3):402-409. 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4008

      摘要 (12) HTML (4) PDF 1.31 M (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轨道交通全自动无人驾驶列车轨道障碍物检测领域中的轨道区域分割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视觉传感器的非接触式轨道区域检测算法。算法使用帧间差分阈值和灰度分布特征提取方法完成对视频图像数据的场景识别和标记;基于图像场景识别结果能够自适应调整参数输入的自适应边缘检测模块完成对图像的预处理和轨道轮廓的边缘检测;基于类滑动窗格的轨道区域边界搜寻模块构建滑动窗格搜索子模块和通带搜索子模块完成对轨道轮廓曲线的提取,最后使用卡尔曼滤波器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备良好的检测性能。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基于快速通勤需求的地铁列车跨站停车方案优化

      2025, 53(3):410-419. 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3248

      摘要 (8) HTML (3) PDF 1.88 M (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AB跨站停车方案可以满足高峰时段地铁通勤线路场景下的乘客快速出行需求。在充分考虑乘客换乘便利性和候车安全性的基础上,以最小化乘客总旅行时间并兼顾换乘乘客的公平性影响为目标,基于出行过程和换乘类别建立了地铁AB跨站停车0-1整数规划模型,并设计了高效的变邻域搜索算法,最后以上海地铁11号线为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变邻域搜索算法相较于遗传算法可在短时间内搜索得到较优解,能够很好地适用于AB跨站停车优化模型;AB跨站停车方案人均旅行时间可节省2.91 min,考虑人工经验策略的AB跨站停车方案人均旅行时间可节省2.12 min,且换乘乘客数量可减少41.18%;通过灵敏度分析可以得出,换乘站候车时间惩罚系数、列车始发间隔时间和最大AB类车站间隔是影响优化结果的关键因素。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基于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的地铁应急知识抽取与推理

      2025, 53(3):420-429. 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3253

      摘要 (6) HTML (2) PDF 1.94 M (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文本类地铁应急处置流程存在的流程顺序关系不明确、流程执行人员模糊等问题,提出了基于BiLSTM-CRF(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Conditional Random Field)的地铁应急处置知识抽取与推理方法。首先,利用BiLSTM-CRF方法对地铁应急处置流程的文本资料进行命名实体识别,完成文本资料的知识抽取;其次,选用TransD模型对识别后实体数据进行知识推理,从而完成以实体和属性对为节点、关系对为边的知识图谱构建;最后,利用Neo4j图数据库对构建的地铁应急处置流程知识图谱进行了可视化展示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BiLSTM-CRF的知识抽取模型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值均达到了90%以上,且基于BiLSTM-CRF的TransD模型的推理结果准确率提升了22.92%,保证了知识图谱构建的准确性,可为地铁应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基于试验数据驱动的列车制动管压力预测模型

      2025, 53(3):430-437. 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3270

      摘要 (5) HTML (1) PDF 1.80 M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解决长大组合列车安全操作问题,有效利用现有150辆编组智能化制动试验平台,预测超长列车的制动性能,建立精准且适用于不同编组位置车辆的长大组合列车管压力变化预测模型。提出列车管压力差模型这一概念,采用曲线拟合法与理论推导的方式,建立仿真数学模型,并提出理论列车管压力差模型的改进方法。列车管压力差模型与首车列车管压力变化模型叠加后得到列车管压力变化预测模型,与利用智能化制动试验平台得到的多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误差保持在10%以内。最后,利用该预测模型得到200辆编组组合列车制动作用时的列车管压力变化曲线。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环境科学与工程
    • 水上光伏基座水体交换对影响因素的响应

      2025, 53(3):438-449. 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3324

      摘要 (3) HTML (1) PDF 4.66 M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IF)法对不同温差、水流流速、侧板开孔面积条件下水上光伏基座的水体交换进行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光伏基座滞留水体的质量与时间呈负指数关系,原水体在基座内的滞留时间由温差、周边水流流速及基座侧板开孔率共同决定。在较小的温差下,水流流速对基座内的水体交换影响显著。而当温差较大时,增大基座侧板开孔率对促进基座内水体的交换更为有效。合理的底座开孔率不仅有助于基座内温水的直接稀释,从开孔进入基座的水流也可进一步加强基座底部湍流层涡团的卷吸作用,显著促进基座内的水体交换。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14+1
    • 基于Levy飞行和麻雀搜索算法优化集成学习模型的水质估算

      2025, 53(3):450-461. 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3264

      摘要 (4) HTML (2) PDF 3.05 M (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水体的光学复杂性和不同水质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集成学习方法估算水质参数具有优势;然而,在建模过程中如何合理选择超参数仍然是一个难题。麻雀搜索算法能够快速搜索集成学习模型的最优参数;而Levy飞行算法可以防止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陷入局部最优,并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效率。使用Levy飞行算法和麻雀搜索算法对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自适应回归(AdaBoost Regression,ABR)和类别提升回归(CatBoost Regression,CBR)3种集成学习模型进行了优化。以郑州东风渠和熊耳河为研究区 ,基于实测叶绿素a(chlorophyll-a,Chl-a)和总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solids,TSM)数据,构建了LSSA-RF、LSSA-ABR和LSSA-CBR这3种估算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经过优化后,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表现最优的是LSSA-CBR模型;CBR模型是在梯度提升框架下进行的建模,对比RF和CBR模型具有更高维度的学习能力。在叶绿素a的估算中,LSSA-CBR估算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2.325 μg·L-1,决定系数为0.896;在总悬浮物的估算中,LSSA-CBR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1.598 mg·L-1,决定系数为0.882。最后,将精度较好的LSSA-CBR模型应用于卫星Planet影像中,以评估河流叶绿素a和总悬浮物的空间分布情况。研究结果可为环保部门快速了解城市河流水质分布及进行水质评价与管理提供参考。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含水环境高聚物注浆材料交联过程与微观结构演变模拟

      2025, 53(3):462-470. 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3255

      摘要 (5) HTML (3) PDF 2.93 M (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在有水环境下注浆时水分子参与交联反应对高聚物注浆材料交联过程和微观结构特性的影响,构建了具有不同水分子质量分数的交联聚氨酯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计算了不同含水量体系的参与交联反应的水分子数量、玻璃转变温度和自由体积,并提出一种计算交联分布均匀度的方法。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量增加,参与交联反应的水分子数先增大后趋于稳定,这是因为水分子团簇的体积随着水分子质量分数增加不断增大,限制了水分子参与交联反应。含水量越高,交联聚氨酯的玻璃转变温度越低,自由体积越小。水分子参加交联改善了体系的交联分布均匀性,含水量越高,体系的交联反应分布越均匀。研究结果可为有水环境下高聚物注浆材料反应过程和性能评价以及工程应用中高聚物注浆材料的设计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机械、车辆与能源工程
    • 考虑知识扩散的大型产品装配生产调度模型及算法

      2025, 53(3):471-484. 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3442

      摘要 (12) HTML (1) PDF 2.59 M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力资源的技能结构可以显著影响生产线的效率,而线内师徒培训引起的知识扩散现象是改善人力资源结构的手段之一。引入社交网络描述知识扩散现象,提出在已知目标人力资源结构的条件下考虑知识扩散下资源技能效率提升的多技能资源受限项目调度问题,建立以最小化达成培训目标所需项目个数和平均每个项目所需成本为目标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针对该模型,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分解的多目标进化算法,并嵌入动态规划资源分配算子和任务聚类贪婪调度计划生成机制。通过数值实验证明算法优越性。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基于价格—积分混合激励的车队充电聚合调度

      2025, 53(3):485-493. 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3151

      摘要 (11) HTML (2) PDF 1.18 M (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缓解电网压力,提出了一套聚合电动汽车(EVs)参与电网调度的方法。该方法建立了电网—充电聚合商—电动汽车充电聚合调度框架,采用动态积分—电价混合激励调动用户积极性,并通过模糊推理法实时评估用户参与意愿,最后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车辆运行数据进行算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相比于其他方法,不仅提高了响应电网充电量,降低了单位用电成本,填补了电网负荷低谷,还可以满足多种车—站规模场景的求解效率。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13+1
    • >测绘科学与技术
    • 顾及频间钟偏差改正的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

      2025, 53(3):494-502. 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3291

      摘要 (28) HTML (32) PDF 2.33 M (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频间钟偏差(IFCB)影响三频非差非组合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PPP-AR)性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历元差分(ED)的方法估计全球定位系统(GPS)、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IFCB;分析了GPS、Galileo和BDS卫星面向相位的(PIFCB)时变特性,评估了IFCB改正对GPS Block IIF卫星超宽巷(EWL)未校准相位延迟(UPD)和GPS三频非差非组合PPP-AR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PS、Galileo和BDS卫星的PIFCB时变序列峰值分别约为10 cm、3cm和5 cm。IFCB改正可以显著提高GPS Block IIF卫星超宽巷UPD的稳定性和三频非差非组合PPP-AR性能。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海洋与地球科学
    • 水平井网地浸采铀溶浸范围井储耦合和粒子示踪模拟

      2025, 53(3):503-512. DOI: 10.11908/j.issn.0253-374x.23236

      摘要 (9) HTML (1) PDF 1.81 M (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水平井技术在我国砂岩型铀矿地浸采铀领域的可行性,解析水平井网地浸采铀水动力过程和定量刻画溶浸范围是科学评判的基础和前提。水平井网地浸模式下地下水动力过程涉及井筒流与储层达西流的耦合(井储耦合),通过研发井储耦合数值模拟技术,构建水平井网地浸采铀地下水动力学模型,开发基于MODPATH粒子示踪模拟和Alpha-shape算法的溶浸范围自动提取技术,基于理想模型和实际场地模型的应用验证,实现地浸开采过程中溶浸液流动状态和溶浸范围的模拟刻画。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MODFLOW模型,井储耦合模型可刻画水平井注液过程中井储交互流量及变化,且交互流量值与储层渗透系数K值变化呈正相关;在井储耦合渗流模拟的基础上,可自动提取模拟时段内被抽液井有效捕捉的粒子迹线所包络的范围,识别抽液井不同捕获流量贡献率对应的溶浸范围,95%流量贡献率对应的溶浸范围为100%流量贡献率对应范围体积的40%,表明溶浸液从水平井注入储层至浸出液被竖井抽出,地浸开采前期流量交互主要集中于溶浸范围内部,而外部迹线的流速低,对抽液流量的贡献率低且浸出率低。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年第53卷第3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